公共文化设施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正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少深受市民喜爱的公共文化设施及其服务还成为网红,彰显出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有魅力。
设施离市民越来越近了。来自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显示,自2017年至今五年来,北京的文化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筑面积增长了14.25%,达到98.25万平方米,社区(村)综合文化室建筑面积增长了150.94%,达到445.42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面积增长了14.43%,达到34万平方米。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到6937个,实现基本全覆盖,构建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伴随服务空间迅速拓展,一批标志性、综合性大型公共设施也紧抓人们的眼球。去年建成投用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拥有简约大气的外观,和集各类文化服务于一体的丰富内容。在这里,阶梯教室里常有文化讲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让居民的阅读生活更加便捷,手工教室里常有传统节日相关手工小物件的制作培训,还有电影院、小剧场、咖啡厅也都是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其他如北京市文化中心、东城区文化中心、石景山区文化中心、顺义区文化中心等,都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内容越来越新颖了。海淀区西郊线上,奔跑着一辆文化主题列车,这辆“开往新中国的列车”上,海淀区图书馆所藏的三山五园、全民阅读、红色旅游等数字文献资源,通过扫描就可以获得,阅读、走读、诵读等相关活动,带领市民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距离首钢大跳台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石景山区广宁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及冬奥文化广场,成为周边居民沉浸冬奥氛围、感受冬奥文化的最佳场所,奥运健儿常常深度参与居民的文化活动,部分文化活动还登上微博热搜榜。在全市面积最大的街道级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又名“美后肆时”),居民可以享受100余家、200余位文化机构和文化讲师提供的服务。西城区的红楼藏书楼集私人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于一体,满足了众多爱书之人众藏、共阅、分享的需求。
资源匹配也更精准了。北京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配,是每周免费开放时长不少于56小时,免费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文艺辅导、演出排练、文艺创作、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二十大类。为了让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更大效能,突出服务的针对性,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到2021年底,全市采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已有266家。通过社会化运营,公共文化设施以开放、共建、共创的理念,以跨界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内容众创的生态共同体。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五年来,朝阳、东城、海淀、石景山四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石景山、大兴、通州、房山、丰台五个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补齐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员队伍,由原来的3576人,增加到5293人,增长了48%,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人员保障。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如火如荼,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即将出台,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实现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础上,由“基本化、均等化”向“优质化、数字化、智能化、身边化”的高质量上迈进,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首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