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亩均收入逾万元

杭州临平“基地+农户”模式铺就绿色共富路

涂玥 白赟 孟露 陈俊华    2022-06-08 18:47:02    杭州日报

共同富裕有“路子”,生姜种植好“钱”程。走进杭州临平区东湖街道姚家埭村小林黄姜生产基地,只见一簇簇黄姜长势喜人、郁郁葱葱。黄金福和村民们蹲在田垄间,除草、松土、施肥,手上不停,动作娴熟。

黄金福今年承包了一个“共富棚”,成为最早一批大棚种植小林黄姜的农户。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实践了几个月,他已经颇有心得。“接下来就等机器开沟覆土,施上有机肥,姜就能长得高、长得壮。”黄金福说,预计到11月,小林黄姜将迎来丰收,“一亩地能产4000到5000斤老姜,差不多能赚1万多元,我很满意啦!”

“小林黄姜”是杭州特产之一,盛产于临平山北的小林一带,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康定年间。小林黄姜产品制作技艺更是被列为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之策。今年,临平以挖掘小林黄姜经济效益为试点,创新构建了党建引领、企业联合、农户实施的“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过去囿于资金、技术、销路等问题,农户参与种植黄姜的积极性不高。现在由小林黄姜生产基地建好设施,低价租给农户,提供优选姜种、技术、机械、肥水一体、农业保险等服务。”临平区政协委员、小林黄姜生产基地负责人徐建荣说,基地“手把手”教授农户开沟覆土、科学施肥等技术,农户只需负责小林黄姜的种植、日常管理等生产环节,产出符合标准的姜也由基地统一收购、售卖,确保农户不承担损失风险。

目前,临平已建成小林黄姜生产基地300亩,亩产超过2000公斤,并向嘉兴、丽水、台州等地输出种植技术,推广种植小林黄姜1000余亩,助力农民在特色产业中寻找致富门路。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特色产业,近年来,临平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让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比如,临平运河街道“一田两用”,“稻虾共生”生态种养让大米价格从原本的每斤2元提高到15元;临平塘栖枇杷融合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年产值2.5亿元以上的枇杷全产业链;临平甘蔗、崇贤荸荠等齐头并进,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眼下,通过不断优化“基地+农户”模式,临平为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地轻生产,农户轻资产”的共富经验,将带动辖区农户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形式增收,走出一条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市场化的共富新路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临港1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篇:安徽:1576.1亿元直达资金下达至市场主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