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明确将严控大拆大建,严守安全底线,严格生态保护,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地开展城市更新。这也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规划引领
明确六大更新目标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更新专项规划》以新总规为引领,从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推动“五子”联动为导向的功能性更新和民生保障、环境改善为导向的社会性更新两条主线出发,提出保障首都功能、激发经济活力、改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治理能力六个方面更新目标,并细化提出十条更新策略。
《更新专项规划》提出,依托“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分圈层差异化明确更新方向,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更新重点,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修补。
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立足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和谐共融;中心城区立足“减量双控”,突出减量提质更新;城市副中心立足“腾笼换鸟”,强调高水平落实控规;多点地区立足优化城市功能,更新用地优先用于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生态涵养区立足优化生态环境,更新用地适度承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
“十三五”时期,随着新总规、副中心控规和核心区控规的批复,北京规划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城市发展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变。“十四五”时期,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打破传统增量发展思维惯性,探索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
民生改善
划定178个重点街区
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是《更新专项规划》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更新专项规划》在全市划定了178个重点更新街区,梳理全市集中建设区内可更新建筑约2.45亿平方米,推动基础设施类系统保障、居住类保护更新、产业类“腾笼换鸟”、公共空间类品质提升,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到2025年,本市将完成核心区平房(院落)10000户申请式退租和6000户修缮任务,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实施10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基本完成134个正在推进的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
《更新专项规划》明确,探索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模式。持续推进平房区申请式退租、换租和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完善“共生院”模式,逐步拆除院内违法建筑,恢复传统四合院基本格局。同时,改善留驻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推进平房住宅成套化改造。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生活场景。
朝阳区劲松北社区打造“劲松模式”、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探索“先尝后买”……近年来,本市不断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微利可持续模式,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更新专项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聚焦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要把握改造重点,重点推进基础类改造,着力保障房屋安全;持续推动住宅节能改造,提升建筑性能;推进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注重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危旧楼房和简易楼要优先解危排险,保障安全底线,做好危旧楼房翻建和简易楼有序外迁腾退。
街区统筹
八张清单推动落地实施
体检评估找问题、多元协商问需求、整体策划配政策、制定计划推行动……此前,以回天地区为试点,本市创新提出“四步走”“八清单”的存量地区控规编制方法。《更新专项规划》将该方法推广到其他更新街区。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本市将坚持规划引领,以街区为单元,聚焦产业发展滞后、民生短板突出、环境品质低下、安全隐患风险大的街区,依托街区控规和更新项目实施方案,形成“规划加策划、策划转行动、行动推项目”的城市更新实施框架。根据街区问题和资源清单、需求和愿景清单、策略和政策清单,统筹生成街区更新任务清单、项目清单。
对接《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更新专项规划》提出,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危旧楼房和简易楼、老旧楼宇和传统商圈、低效产业园区和老旧厂房、城镇棚户区六大项目类型,明确“十四五”时期工作任务。同时,根据市住建委备案的示范项目清单,分圈层分类型进行引导,推动重点项目的滚动生成与动态更新。
例如,在核心区,促进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持续推动钟鼓楼周边、大栅栏观音寺等平房区申请式退租等;在中心城区,优化北中轴奥林匹克中心区环境品质,强化南中轴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南苑—大红门地区腾退产业空间改造提升等;在副中心,完成一批老旧小区和城镇棚户区改造,推进保护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