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多方合力 整体向好 科学助力大气环境治理

——《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年)》解读

2022-04-02 11:43:55    气象局网站

专家: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室主任 张碧辉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闫泓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全国平均霾日数较2020年和近5年均明显减少;气象条件较2020年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全国地面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平均浓度持续下降;酸雨污染状况持续改善,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向好趋势。

问:从《公报》看,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前期转差后期向好趋势,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具体如何体现?这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以霾日数为例,2000年以来,全国及重点区域平均霾日数长期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自2016年以来,全国平均霾日数明显下降。2021年,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平均霾日数较峰值分别下降53.9、87.5、82.2和75.0天。

近年来,大气环境状况改善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果显著,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环境治理,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通过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举措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各级气象部门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在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根据《公报》,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原因何在?对于沙尘天气,从气象的角度还能做哪些?

答:2000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沙尘暴天气过程次数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有如下原因:2021年春季,冷空气和大风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故起沙动力条件强;2020年我国主要沙源地夏秋季降水量较往年明显偏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同时2021年春季,我国沙源地积雪覆盖面积偏少,导致地表状况对起沙抑制作用偏弱,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

未来,气象部门将持续关注沙尘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治理效果评估。首先将持续加强沙尘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沙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延长沙尘天气预报时效,提高强沙尘天气过程的预警准确度。其次是加强沙源地监测,综合利用卫星等多源观测手段,持续密切关注沙源地地表条件变化。再者,我们将加强国际合作。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蒙古国的沙源地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对我国沙源地进行治理,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沙源地治理工作。

问:《公报》与前几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答:《公报》首先强化了对沙尘天气气象条件的分析。由于2021年发生了近十年来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因此《公报》通过增加地表积雪等要素的分析,重点分析了造成2021年沙尘天气偏多偏强的气象因素。

其次,增加了对霾天气跨境传输的分析。云南等地春季易出现持续性霾天气,《公报》通过增加火点监测、霾天气观测分析等内容,阐述了东南亚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我国西南地区霾天气过程形成的影响。

最后,加强了卫星资料的应用。增加了风云三号卫星火点、霾以及地面积雪产品的应用,为霾天气的跨境传输分析和蒙古国等沙源地地面积雪的分析提供了监测证据。

问:《公报》已连续发布6年,在社会上有何影响与效益?

答:《公报》自2016年发布以来,引起了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校等各部门的密切关注。大气环境的变化受气象条件因素影响显著,为评估大气环境的治理效果,需要密切关注气象条件的变化。《公报》为生态环境部门对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公报》中的沙尘天气变化及气象条件分析是林草部门关注的重点。尤其是2020年以来,《公报》增加了沙尘气象条件分析,为林草部门评估沙源地治理工作提供有力助益。

《公报》中的霾天气监测等长序列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条件变化数据,多次被相关研究报告引用,为高校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支撑,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

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气象部门未来还将有哪些工作着力点?

答:虽然近年来,大气环境持续改善,但在部分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冬季持续性区域性霾和重污染天气过程、春季大范围沙尘过程以及夏季臭氧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大气环境改善,未来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大气环境气象条件的预报和评估工作。

首先,提升霾、臭氧、沙尘等天气的预报能力。在精细、精准和延长时效两方面提升霾、臭氧、沙尘等天气的预报能力,以精准预报为目标,为精准施策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以更长时效的预报预测服务为方向,为大气环境治理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二,加强跨部门合作,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提供更有效的预报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在多源资料应用、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气象条件预报与定量化评估、大气环境和天气气候系统双向反馈机制机理、中长期环境气象可预报性评价、沙尘天气监测和预报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助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学习生活健康指南》
下一篇:水利部修订出台《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