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采摘。青海日报记者 田得乾 摄
青海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24万公顷,产量109.1万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新高;
新建蔬菜基地0.067万公顷,改造提升旧棚5000栋,有效保障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一组组数据,见证和记录了过去一年全省农牧业的步履铿锵。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1年以来,青海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增、稳中提质、转型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农牧工作亮点纷呈。
一步一个台阶,
粮食生产有“底气”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把解决好吃饭问题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
作为我国青稞主产区之一,青海省青稞生产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广大农牧区群众的温饱和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益。
对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的村民拉东才索南来说,去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种植黑青稞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去年的1850亩已全部丰收,自己的收入增加不说,还直接带动当地31名农户就业,帮助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在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推动下,囊谦县黑青稞的种植面积由过去的不足百亩扩大到2021年的0.13万公顷,产量也不断提高。
丰收,是农民最美的寄托。2021年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这一“国之大者”,各类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6.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3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24万公顷,产量109.1万吨,均超额完成。
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的底气来自于青海省推进“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的力度。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稳产农田,形成了“开发一片、惠及一片、带动一片”的良好格局,通过农机农艺措施配套、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新型经营模式等措施,项目区不仅成为农业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还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业大县区。
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筑牢粮食生产的根基,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去年,青海省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公顷,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7万公顷。完成保护性耕作3.42万公顷,深松整地4.8万公顷。
同时,强化科技提单产,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大力开展绿色、高效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应用,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跟踪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政策补贴,耕地“非粮化”、撂荒地整治有序推进。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应变局、开新局,有了粮食生产这个“压舱石”,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底气和信心。
一步一个脚印,
绿色发展有“韧劲”
今年1月6日,“神奇柴达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
除了“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母品牌,海西州还将联合打造柴达木枸杞、藜麦、茶卡羊、天峻牦牛等公用子品牌为抓手,以品牌化战略提升产业价值,按照“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模式,提升海西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整体附加值和产地品牌声誉形象,引领农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推动海西州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州的步伐。
从种质资源、发展环境和优质产品的输出,到交通路网、物流设施、电子商务的完善,再到线下体验店、电商平台的销售,如今,海西州正着眼于“输出什么”“怎么输出”“往哪输出”三个发力点,构建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产业闭环,以赢得市场为导向,实现“输”“赢”转化。
持续打响“青字号”农牧品牌是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关键一环。青海牦牛、藏羊、青稞、三文鱼、油菜等青海特色农牧业公用品牌已经走出省门,闯入内地市场,而绿色、有机、天然是消费者青睐青海省产品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去年青海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组织申报地方标准80项,新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120个。实施牦牛、青稞油菜2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牦牛、藏羊2个产业集群项目,扶持4个产业强镇、2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省已开具合格证105余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4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绿色有机草原认证面积突破533.33万公顷。化肥农药使用量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3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6%、90%。牦牛藏羊可追溯覆盖到39个县市,追溯数据突破400万。“一江一河一湖”禁捕、封湖育鱼推进有力,青海省持续加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力度,夯实了输出地建设基础,绿色发展的韧劲不断增强。
一笔一幅画卷,
雕琢高原美丽乡村新图景
“自从村里下水管网统一纳入污水管网后,这里也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抽水马桶。”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村民赵永明的家里因为有污水管网,装修布置与使用便利性方面几乎是城里住房的标配。
“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曾是不少村庄的真实写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百乡千村”工程,落实乡村振兴示范试点、促增收和民生改善等十大专项行动。去年,青海省新确定25个村(场)开展示范试点,完成5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场)检查评估,树立了一批产业兴旺、三产融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典型。
从以“三清五改治六乱”为导向的湟源县到以白色垃圾中成功“突围”的河南县,从聚焦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重点的互助县到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的玛沁县……2021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再一次入选了全国98个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与此同时,青海省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度目标任务,并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现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农村三次产业的高度融合和互促互动,拓展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广袤的青海高原上必将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农牧业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