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积极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姜 铁     2022-12-27 10:36: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清朝,江苏有位名医叫叶桂,号天士。他自幼天资聪颖,特别热衷于练针灸、辨百草、学岐黄。从12岁起,叶天士开始读医书、学医术。一旦听说有哪位医生在某些方面有专长,他便克服困难前往求师。12岁到18岁的6年间,叶天士共拜了17个师傅,后人称其“师门深广”,可谓复合型人才。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终于练就出精湛的医术,所著《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怎样炼成一代名医?如何让天下贤才学医从医?叶天士的故事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他谦恭好学、不断求师学艺的精神成为后世学医者的光辉典范,而这种转益多师的复合型学医经历对当前的医学教育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启动“4+4”学制的医学教育改革,努力探索一条为国家培养复合多学科型医学人才的道路。“4+4”学制立足国内医学教育实际,对标国际先进医学培养模式,第一个“4”是学生在本科教育培养阶段,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医学、卫生、健康等感兴趣的学生;第二个“4”是医学院校培养阶段,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医学院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即器官—系统—功能三者整合模块式教学,毕业时可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种学制一改以往医学生相对单纯的医学知识体系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视角思考医疗实际,做出有利于优化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利益的举措。

其实,在远古时期,医学对人文社会科学很是倚重。近代以来,医学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倚重明显加大。虽然生命科学和生物学对医学是核心的、主流的技术和根据,但医学面对的是多元化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因此研究社会规律的社会科学对医学至关重要。当今医学已经发生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重要转型,健康需要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群体。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凸显出人群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还与人文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培养从以照护个人健康的“临床医生”到以提升群体乃至人类健康利益为目标的“群医学医生”,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医学是基于多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多学”,也是关注人的健康和生命这一人的终极利益的“人学”。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理学、工学、社会科学等融入医学的培养路径中,让医学回归到原本的多学科属性,有助于医学生增加厚度、广度、温度,有助于推动我国向更先进的医学—卫生—健康模式转型。

在具体做法上,除“4+4”学制培养外,在医学院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可以多设置一些社会科学和理学、工学方面的内容,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研修,例如拿双学位或第二学位;另一方面,培养单位可以对医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求,例如规定人文社会学科等的培养占比。

复合型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其多学科知识储备和多学科思维视角对患者、对医学都大有裨益。对患者来说,临床医师能更有效过滤患者所提供的主观且不重要的干扰信息,更全面客观发现病灶所在,有利于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对医学而言,临床医师可科学全面分析患者整个诊疗过程,从技术、产业、教育等方面选取各自的关注点和领域间的契合点,进行共性与个性的总结思考,有助于推动医疗技术改革创新与转化,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是所有卫生健康战线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深化并遵循医学教育培养规律,久久为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叶天士”不断涌现。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盐碱地长出“金豆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