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审委员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
以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宗旨,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共设五大类常设奖项,包括“深度报道奖”“新闻评论奖”“摄影作品奖”“视频作品奖”等相关作品奖项,和奖励个人或机构的“特殊贡献奖”,并特别增设“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短视频奖”,共六大类奖项。报名参评阶段共征集到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4485件作品。
与会21位委员逐一审议和确认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六大类奖项的复评结果。会场大屏幕上依次显示出同意票数比:100%、95%、100%……各奖项复评结果均以全票或接近全票通过的方式得到确认。最终,《哈萨克斯坦与“一带一路”倡议:路向何方》等19件作品入围国际传播“丝路奖”相关作品奖,巴基斯坦“丝路之友”俱乐部负责人、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入围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特殊贡献奖终评对象。由此,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顺利进入联盟理事会终评环节。
架设沟通桥梁,搭建共赢平台
2019年4月23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召开,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指出:“希望各理事单位发扬丝路精神,加强沟通合作,在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多做工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民众。”
在习近平主席贺信的指引和鼓舞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认真研究、充分讨论,立足鼓励和引导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新闻媒体机构互学互鉴、汇聚力量,共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决定设立、评选国际传播“丝路奖”。该奖项已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做好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方江山表示,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表彰认同、传播、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和实践的媒体同仁、各界人士,通过生动的描述、客观的报道、理性的分析,凝聚人人重视发展、大家共谋合作的共识,助力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充分体现出规范性、权威性、开放性和国际性。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的评选流程包括学术委员会初评、评审委员会复评、理事会终评等3个环节。去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牵头,邀请来自13个国家的28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共同完成了初评工作。相关作品各选出15件作品进入复评,“特殊贡献奖”有10个对象进入复评。今年,由中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完成了相关作品奖15进5的线上复评投票。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奖项。”南非独立传媒集团总编辑阿尼兹·萨利表示,媒体在抵制虚假信息、提供公正客观报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传播“丝路奖”的设立和评选,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媒体力量。
巴基斯坦战斗媒体集团总经理萨尔曼德·阿里表示:“国际传播‘丝路奖’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声音、发展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和了解,为共同战胜疫情、促进经济复苏注入了正能量。”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班玮表示,“一带一路”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的参评作品基于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真实体验,不少作品发人深省、真实感人。
“首次评选的国际传播‘丝路奖’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吴敏苏认为,评选活动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作品,反映了不同文明追求交流互鉴、求同存异的美好愿景;不同作品共同绘就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深受认同的壮丽图景。未来,国际传播“丝路奖”以评选促交流、以评选促创作、以评选促传播的溢出效应必将进一步彰显。
讲述动人故事,拉紧互利纽带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这里有暖心互助的故事——
急救室里,医生护士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全神贯注,汗如雨下。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社会各界的温情传递、国家之间的支持援助,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人们终能战胜疫情,摘下口罩、露出笑脸……这是入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短视频奖”的作品——《同心抗疫》中的场景。片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场景,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个奖项提醒人们,面对疫情挑战,要相信希望和团结的力量”“增设这一专项奖,令人印象深刻”……参与评审的委员及代表纷纷表示。
阿联酋通讯社社长穆罕默德·贾拉勒·里希表示:“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有同心圆梦的故事——
机车司机目光炯炯,驾驶货运班列将琳琅满目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国……入围“视频作品奖”的《丝路新纽带:中欧班列》展现了一幅中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的全景画卷,这也正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缩影。
截至2022年6月初,中国已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了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是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是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这些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鲜活作品,展示了各国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表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说,通过摄影这一世界通用的语言,记录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有利于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增进相互了解,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俄罗斯《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表示,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增进世界民生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践行媒体责任,唱响合作之声
“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媒体是引领各国舆情民意、促进国家和地区间民心相通、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的重要力量。
国际传播“丝路奖”的评选是“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人民日报社以务实行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连接伙伴国家和地区,促进民心相通:举办短期访学班项目,开展论坛会议、专题培训、联合采访,推动联盟成员开展信息合作,建设新闻信息聚合分发机制。下一步将在“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框架内,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创新合作机制,唱响合作之声,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新闻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成员已涵盖99个国家的213家媒体,联盟网站增至10个语种、月均更新稿件约1500条、累计收录稿件超过6万条,影响力持续扩大。
“‘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埃及《金字塔报》副总编辑萨米·卡姆哈维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赢发展的一个创举。新闻记者和媒体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实现共同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郭林表示,媒体要记录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中的生动故事、精彩瞬间,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信任,引导世界客观理性看待“一带一路”建设。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总编辑、副社长比比诺·塔内尔巴耶娃指出,在疫情持续蔓延、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的当下,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让人们客观、真实、准确地了解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发出更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理性声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建议,在充分传播“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成果、挖掘“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感人故事的基础上,媒体可以通过开展跨国媒体合作的形式,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纽带。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每天都真实发生着精彩的奋斗故事、成功故事、圆梦故事、幸福故事。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呈现了这些美好瞬间。让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一道向前,以实际行动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讲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张晓东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