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青海来。
入夏,从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俯瞰,高原大地披绿,正绽放一年一度的惊艳;镶嵌其间的扎陵湖、鄂陵湖宛如蓝宝石一般,碧波万顷、浩渺无垠。
作为大河之源的青海,贡献了黄河总水量的近一半,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被赋予“国之大者”的担当。
但治理并不轻松。就拿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来说,“全县生态保护点多面广,过去的管理体制,既有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条线,又有各类保护地等区块,谁都在管,谁也管不到底”,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干部,仁青多杰在玛多县公安、国土等多部门都曾工作过,他将过去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治理模式形容为“九龙治水”,“土地、矿产归国土部门管,草场又归草原站管,水污染有环保执法,水土保持有水利执法,非法捕捞有渔政执法,大家各自对接上级的工作,谁也不会‘越界’,可一旦出现盗采,草场、矿产破坏了,水也污染了,这就得公安、农牧、国土、环保几家联合出动,否则解决不了,导致执法效率低、证据拿不到。”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没有现成模式、没有成熟经验,青海先行先试,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发生:
青海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其下组建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以黄河源为例,对源头所在的玛多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将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县级主管部门一体纳入管委会,整合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负责具体实施园区内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保护,同时县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也纳入管委会整合下设为资源环境执法局一家,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弊端。
这不,仁青多杰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大队队长,他的职责可真不少: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工作,如今都归他管。“在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前提下,从原单位连人带编划转到新部门,县级部门精简了25%,而管理效能则得到优化整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黄河源园区内违法行为查处率达100%。”
“一言以蔽之,生态治理统归国家公园,其他社会管理职能仍归地方政府,实现了用国家公园一块牌子、一套人马将黄河源头管全、管到底”,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副主任甘学斌说,“也就是说,从过去的‘九龙治水’,变成了如今的‘一龙管水’,对黄河源头的天然生态系统展开了行之有效的一体化保护。”
2021年10月,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近6年的探索、砥砺、前行,见证了这样一个全新生态治理体系的诞生。
治理的成效,写在大江大河:据统计,2016年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亿立方米。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黄河源头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改革还在深入。在前期大部门制改革的基础上,青海还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玛多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为实现黄河源园区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
与此同时,黄河源园区内还设置了生态公益岗位3042名,实现了“一户一岗”全覆盖,形成了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的管护体系,有序实行休养生息、草原轮牧,也让牧民从生态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和红利共享者,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