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让职业环境更加清朗有序——

整治“山寨证书”刻不容缓

赵 昊    2022-06-13 09:16:0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师”“健康管理师”……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机构和单位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让不少人深陷骗局之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怎样鉴别“山寨证书”?如何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考核评价,让职业环境更加清朗有序?记者这里作一个深入报道。

“山寨证书”五花八门

年过五旬的河南郑州王女士在浏览网页时,偶然发现一则“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广告,点进去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官方咨询站”的网页,紧接着弹出一个窗口,提示需要填写手机号,可以“免费发送最新报考政策、报名条件等资料内容”。王女士没多想,填写了手机号。

次日,王女士接到某培训机构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家庭教育至少在未来30年都是黄金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目前有至少250万人的岗位缺口”“只需要考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上岗,全职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兼职薪酬在100-500元/小时”。

听了以后,王女士对考家庭教育指导师证有些心动,但又犯起嘀咕:自己只有初中学历,是不是没有报名资格,况且记忆力不比当年,考不上,钱岂不是打了水漂,即使考出证,又去哪里找工作呢?对方听出王女士的疑惑,连忙解释:报考该证不限年龄,不限学历,拿证后培训机构就会帮忙联系相关公司提供职位。只需听够54学时的网课就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是在线上参加的两门笔试,考前还会提供“密卷”,确保一次性通过。“只需要交2000元钱报名费,便可以捧得一个‘金饭碗’。”对方在电话中说。

见王女士还在犹豫,对方发来“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的样板,落款处盖着职业人才测评中心的印章,并声称:“发证单位是权威的政府机关,保证含金量。”

然而,所谓的“由权威机构颁发”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记者向职业人才测评中心咨询时了解到:“家庭教育指导师”只是一个培训项目的结业证书,并非职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拿证后并不代表有资格参加任何工作。在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里,我们查询不到“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也就是说,耗费金钱和精力考出来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证”是一张彻头彻尾的“山寨证书”。

还有培训机构在辅导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余,颁发“结课证明”,声称和职业资格证有同等效力,以此混淆视听。

记者联系某培训机构,询问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考试相关事宜。一名销售人员在电话中称:只需要在培训机构上够7天网课,培训机构会出具结课证明,用结课证明便可应聘消防设施操作员这一需要从业资格证的职位。培训机构还会帮忙联系相关职位和公司,一年仅挂靠就能获得5万-10万元的收入。然而,经记者向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求证得知,所谓的“结课证明”不能替代从业资格证,求职者仅凭“结课证明”难以应聘相关职位。

消防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以河北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仅在20%-30%。不难看出:“结课证明具有同等效力”只是培训机构故意混淆概念的手段,目的是误导消费者报名培训,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现象。

整治乱象刻不容缓

“山寨证书”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对求职者的伤害远不只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北京法院审理的128件涉考证培训纠纷案件中,原告为毕业不久大学生的案件比例高达72%,由于该部分人群本身经济能力较弱,部分机构诱导学员与其关联公司签订消费贷合同,从而牟取额外收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认为,使用“山寨证书”的从业人员,知识储备达不到所处行业的这个基本要求,会对所服务的对象造成危害。如果放任“山寨证书”泛滥,还会冲击相关行业的指导标准,对相关政策构成一定的冲击,阻碍相关行业的发展。

“深远看,‘山寨证书’的存在会影响社会公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说,“一些人使用这些证书实现目的,会影响社会的良性秩序。”

整治“山寨证书”乱象刻不容缓。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先后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 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治理。

记者发现,不同“山寨证书”的培训机构销售人员话术大致相同:考一个证低付出、高回报。对此,《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使用“政府主推”“XXX部”“原XXX部”“代考”“包过”“不过包退”“速成”“上岗必须”“X天拿证”“零基础包拿证”“挂靠”“挂证”“轻松月入过万”“高薪入职”“毕业推荐高薪工作”“内部推荐”等字样的,进行重点审核、监测和处置。

部分培训机构为获取学员信任,声称证书由权威机构认证。对此,《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将重点审核以下现象: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等字样的;违规使用“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人员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等字样的;违法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标识的。对其中不合法不合规的依法依规关停相关网站和新媒体账号,清除关联网页。

加强常态化管理

为啥“山寨证书”屡禁不止?储朝晖说,一些机构正是利用求职者的“考证焦虑”,才让“山寨证书”泛滥有了空间。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认为,中国在新职业、新工种领域,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相对滞后,缺少官方认可的备案机构满足劳动者“自我增值”需求,让一些机构有了“可乘之机”。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全面核查。对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等违规违法情况,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查处。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将有力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还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一片晴朗的天空。

“除把住学历证书等关键环节外,用人单位适当减少对证书的使用,也能部分解决‘山寨证书’的问题。”储朝晖说。2013-2017年,国务院分7批审议通过取消的国务院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434项,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154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280项。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只有13项,其他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

“企业应发挥行业作用。在政策、有关标准还没跟上的情况之下,相关行业要坚守行业自律。”薛二勇说,“我们要及时对社会上的多元化需求作出回应,除基本指导外,还应提供精细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政策制定、调整和优化的速度。”

记者此前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师”等关键词时,第一个出现的是培训机构网站,网站简介含有“全国”“官方”等字眼,误导性极大。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关停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和平台,清除一批违法违规网页和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诚信、公正的培训考证的社会舆论氛围。”

 

延伸阅读

《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职业资格总量比2017年目录减少68项。

《目录》公布后,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目录管理要求,加强职业资格实施监管,不断提高职业资格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严格落实《目录》。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职业标准自行开展能力水平评价活动,不得变相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不得借能力水平评价活动设置就业创业门槛。

二是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提高考试科学化水平,加强考试诚信体系建设,确保考试安全。

三是开展职业资格改革政策第三方评估。选取部分省会城市为样本,对近年来职业资格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广泛听取市场主体、从业人员、行业协会和基层的意见建议。

四是研究加强职业资格法规制度建设,健全职业资格管理体制。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务微信,本报记者  赵  昊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们居住的社区更加智慧化了
下一篇:高招直播给考生当“参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