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小区人脸识别,几秒即可通过;智能家居系统与物管联网,家里一旦出现陌生人的活动轨迹,便会自动触发报警……如今,越来越多智慧化设施出现在人们生活的社区,为居民带来便利。
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等9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对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要求、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部署。专家认为,打造智慧社区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也有利于拓宽参事议事渠道,为基层治理减负提效。
便利社区智慧管理
在江苏省宿迁市“幸福学府”小区,人脸门禁、电梯阻控等智慧化设施为居民增添了不少便利:手机扫一扫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就能设置电瓶车充电时间,充电完成后充电桩自动断电,通过手机软件实时告知车主;推进电梯的电瓶车会被摄像头识别并启动报警机制,直至车辆退出电梯区域,电梯门才能正常关闭,有效降低了电瓶车上楼充电引发火灾的隐患……
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慧化、个性化、高效率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关键词。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也因数字技术的进步变得更“聪明”。
专家认为,相比较为粗放的传统社区管理模式,智慧社区实现了社区治理精细化、网格化,责任更明确,信息统计效率更高,能帮助社区管理者更及时地处理社区问题,为基层减负。与此同时,通过多元数字场景融合发展,比如无人零售、生鲜团购等商业场景和智慧社区深度融合,能全方位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畅通居民参与渠道
建设智慧社区不仅有利于打造更“聪明”的生活场景,还有利于畅通民意表达机制,让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
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易地搬迁社区,搬迁户小田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社区管理工作人员。前不久,社区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发布了一则工作人员招募信息,小田看到后立刻报了名。
该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已成为连接社区工作者和搬迁户之间的纽带。普定县3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就业、就学等信息都录入了平台,当地搬迁户可以通过手机端获取社区信息、反馈实际需求,实现社区工作者和搬迁户“面对面”交流。
“智慧社区要显示出智慧所在,就要注重发挥智慧平台在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荣卓说,《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既要尊重居民的主体性,畅通居民参与渠道,也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智慧社区建设的实用性,拓展应用服务场景。
智慧化的社区管理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目前,部分智慧社区仍存在数据信息比较零散、数据治理范围不够完善等问题。《意见》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举措。比如,制定社区信息共享清单,完善统一采集、统一制表、统一报送机制,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社区数据资源体系,大幅减少工作台账报表。加强社区数据安全管理和保障,重点加强对小区物业服务企业数据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依法保护居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等。
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
打造更智慧的社区,要避免在老年人面前树起数字屏障。
“随着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如何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共享信息化成果,是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回应并解决的重大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对此,《意见》提出强化数字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助力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共享智慧生活,消除数字鸿沟。加强社区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需求和使用习惯,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
据悉,下一步民政部等部门将深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信息系统应用,推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多管齐下推动《意见》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