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曹可凡    2022-03-25 14:43:20    人民日报

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作为一名电视文艺工作者,我备受鼓舞。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脉。我从小受父亲影响,格外喜欢历史、文学、戏剧和古典音乐。出于对文艺的热爱,我成为一名主持人。很多观众认识我,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的节目《诗与画》。这是一档文化节目,每天10分钟,一幅画、一首诗。于是,每月背诵唐诗宋词30首,成了我主持《诗与画》的必修课,也为我在文化修养上打下一点基础。

在开办近20年的访谈节目《可凡倾听》中,我有时会专门访谈老艺术家,这些前辈的思想,今天依然闪光。我记得2004年余光中做客《可凡倾听》时说:“只要心中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无论身在天涯海角,那个地方就是中国。”这让我感触颇深。我亦曾与金庸倾心交谈,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印刻着中国文人的风骨气节、家国情怀。我们回溯传统文化,是为了知晓自己根在何处,知晓民族的情感审美及文化价值来自何方。受访者中有不少文化名家,他们朴实生动的言语,给人极大的鼓舞和安慰。这些充满温情、人文和爱的中国故事,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风采。

如果说《可凡倾听》是为了解读现当代文化大家的传承故事,那么今年新推出的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则是从文化宝库中采撷智慧果实。“文以载道”,文字与文字之间、先贤与先贤之间,可以同代、隔代地唱和,这也是《斯文江南》创作的初衷。让范仲淹遇上顾炎武,共诉家国天下的忧乐观;让巴金遇上萧红,共谱文艺的家国志……这是我从业以来案头准备时间最长的节目,3个月间翻阅了近500万字资料。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如今,我从事文艺工作已经30余年,亲眼见证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目睹“国潮”兴起,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观众对文化节目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不论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现代表达,还是由王希孟画作《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都让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人们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深感要不断加强文化修养、知识储备、思想淬炼,洞悉生活与时代;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雅俗共赏、面向未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只有将自己的心、情、思放到创造中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日用家常中彰显文化意蕴
下一篇:观创作全貌 探艺术规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