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她,用声音点亮生命之光

2022-05-20 12:02:37    人民网-安徽频道

 

麦克风、声卡、笔记本……王慧玲的书桌上摆满了用于录制有声书的设备,她戴着耳机,操作娴熟。如果不看她的眼睛,完全想不到她是一级全盲。

王慧玲是安徽省霍山县的一位视觉障碍者。二十多岁的她,凭借坚韧的毅力,勇敢地追逐梦想,用声音点亮了生命之光。

“我圆了大学梦”

1998年,王慧玲一出生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视力障碍。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玩笑。从那时开始,她就不得不面对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盲校、学推拿……

“难道我的一生只能从事推拿这个职业?”王慧玲的内心充满了不甘,“我要考大学,去创造更精彩的人生!”

刚开始备考时,王慧玲在一所高中借读。第一天上完课她就哭了,由于没有学过初中的功课,她几乎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其中数学和英语是最大的挑战。

“为了跟上进度,我只好利用暑假请老师补课。” 看不见的直线曲线,只能由老师在她手掌上比划出来。她靠着触觉慢慢去感受,再自己记在盲文纸上。

功不唐捐!经过努力,王慧玲在2018年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

“配音给了我成就感”

2019年大二暑假期间,因为对配音十分感兴趣,她独自去北京参加了一个有声书配音培训班。这个契机,让王慧玲逐渐进入有声书配音这个原本陌生的行业。

接触到更多有声书配音之后,她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甲方”青睐。突然间,王慧玲发现自己的未来好像多了一种可能。

“我热爱声乐表演,但是在普通的演唱中我的表现力却有限。老师说的眼神、肢体,对我来说难以理解,很难有进步。但在有声书的世界中,我可以用声音去演绎人生百态。”王慧玲说,这让她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我每天都要录3个小时左右。3个小时的录制,才能出1个小时的干音。”王慧玲说,由于自己的卧室隔音效果不佳,为了作品质量,她都是选择安静的夜晚进行配音,常常要工作到凌晨。

在倔强的王慧玲看来,再多的困难都不算什么,“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伴随着日复一日的练习,王慧玲的配音水平不断提升。在2022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残疾人有声书主播邀请赛中,王慧玲获得了安徽省一等奖。

“黑夜里领路的萤火”

“今天来教大家如何变换声线……”视频里,王慧玲正在对视障人士进行有声书配音直播教学。这样的技巧教学王慧玲每个月要进行6次左右,带过的学员已经超过了300人。

“做这个主要是公益性质,我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的盲人有更多元化的就业方向,而不是只做按摩师。”王慧玲说。

除了有声书,王慧玲还积极从事网络创作,写小说、开通个人公众号、参与科普分享……2019年底,她因为常常在知乎上解答各种关于盲人的问题,引起了编辑的注意,成为了知乎的签约作者。

王慧玲的文字打动了许多人,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姐姐好厉害!”“答主很优秀啊”“加油!肢体会残缺,但是灵魂不会!”

今年六月,王慧玲将大学毕业,对自己的未来,她满怀憧憬:“我想继续做一名声音工作者,也希望能有机会做一名声音志愿者,为更多人提供无障碍服务……”

正如她的QQ留言:不要被“残疾”这个名词束缚。发一点光,也会在黑夜里变成领路的萤火。(高飞跃、陆瑶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有爱之人,90秒暖心情话合集
下一篇:@家长们 你掉入“营养陷阱”了吗?一分钟教你看懂营养标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

热点话题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