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生活时尚 > 正文

北京曲剧唱好“京腔京韵”

2022-11-04 19:41:32    人民日报

今年是北京曲剧这一剧种命名70周年。相对于古都北京,70年的曲剧还很年轻,它紧扣时代脉搏,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图为《相约青春》剧照。
许 娣供图

如何用一种新的曲艺形式来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曹宝禄、魏喜奎、顾荣甫等曲艺人组织“群艺社”,演唱反映现实生活的“解放新戏”。1952年,《柳树井》成功上演,在老舍先生建议下,这一新兴剧种正式定名为“曲剧”,还在“曲剧”前面特意加上“北京”二字以突出地域特色,填补了北京本土剧种的空白。

曲剧吐字清晰,乐曲动听,比较生活化,适宜大众欣赏。1960年,山西省平陆县61个民工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各方人士紧急驰援,成功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北京曲剧团当时正在合肥演出,听到消息后,团员们当即排练几十个小时,完成《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创作,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曲剧表演朴实,有时夹杂诙谐的讽刺与夸张,更具观赏性。有的曲调还可以成为流行的民歌。

作为一个年轻剧种,北京曲剧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老舍系列”成为北京市曲剧团的经典作品,包括展现清末老北京风俗画卷的《正红旗下》,展现平民百姓在日寇铁蹄下从隐忍到反抗的《四世同堂》,讲述曲艺人翻身做主人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方珍珠》,聚焦一心为老百姓谋幸福、改造臭水沟的《龙须沟》……北京曲剧版《茶馆》一经公演即获好评,连演百场。2021年9月,该剧复排演出,观众争相“二刷”观看。业内专家评价:“北京曲剧年轻一代演员经得起考验,将经典作品延续。本剧既保留了话剧的精髓,同时也将北京曲剧的特点展现出来。北京曲剧《茶馆》历久弥新!”

北京曲剧除了讲述胡同里的家长里短,更注重讲述在北京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的人物故事,拓宽题材范围,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相约青春》聚焦大学生村官,讲述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深受广大村民喜爱的村官的故事。《花落花又开》关注京郊百姓生活的变化,将乡亲们从农民变成居民、面对新生活的情绪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无处不在》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切入点,在欢快、幽默甚至有些夸张的舞台气氛中,刻画了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群像。抗疫期间,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再受病欺》《定有晴天》《共克时艰凯旋来》《最美的模样》等北京曲剧唱段及歌曲,起到抚慰人心、同心抗疫的积极效果。

剧团还在官网启动了“云上练、云上唱、云上赏”系列活动,展示演员居家练功的场景,举办首届线上票友大赛,播放一系列经典剧目。原先只能在剧场看到的北京曲剧经典剧目,现在打开网络平台直播便能观看完整版本。“原来北京曲剧这么好看”“疫情之后一定要到剧场去追剧”,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

从1975年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曲剧学员班以来,在这方舞台上,我见证了北京曲剧在前辈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一批批新生代北京曲剧人已接过接力棒,一边继承传统、打磨经典剧目,一边继续拓展曲剧的现代表达和有效传播渠道。他们在用心用情唱好新时代的“京腔京韵”。

(作者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现实笔触书写乡村振兴故事
下一篇:演技派归来!为电视颁奖“去流量”叫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