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生活时尚 > 正文

中秋晚会“国潮风”传递文化自信

刘采萍    2022-09-16 17:51:03    河北日报

今年各大电视台中秋晚会“大战”中,央视“秋晚”以浓浓“国潮风”令观众眼前一亮,收视更是一骑绝尘,被媒体形容为“碾压式胜出”。而河南卫视不让其独美,看似选在中秋前一晚举办,不占“天时”;但因坚定选择了近两年为其带来良好口碑的“中国风”为主线,果然又有爆款刷上热搜,巧妙地收获了“人合”之利。

央视“秋晚”的舞台上,无论是阿云嘎、萨顶顶这样年轻观众心目中的技术顶流,演绎一代文豪苏轼的千古名篇《念奴娇·中秋》;还是两大新生代实力派演员周冬雨、王一博,带领观众穿行于高科技影像技术创造的工笔荷塘古风雅韵之中;抑或是创作型歌手尚雯婕,将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改编为颇具时尚感的《游仙吟》,这些节目成功地将审美和情感的支点放在了传统文化元素上,因而获得了观众共鸣。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演员万茜和90后创作歌手崔开潮合作的《声声慢》。这是一首古风网红歌曲,在各大音乐和视频平台拥有超高点播量和粉丝翻唱。这首带着明显青春和草根气息的作品,在高手如云精品迭出的央视舞台上,竟然获得单一节目收视第二的好成绩,不得不让人感叹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这些节目紧扣“中秋”主题,将国人心中珍藏的诗情画意搬上了舞台,处处流露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基因和审美风范。可见,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今年央视“秋晚”大获成功的原因,也是年轻文艺工作者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依托传统文化“破圈”的河南卫视,本次“秋晚”大战同样出手不凡,不仅整台晚会大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推出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节目——10种外语演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个创意果然像《水下洛神》和《唐宫夜宴》一样,一炮走红,圈粉无数。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让中国观众从传统文化氛围中体验到了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平等姿态,将中华民族美好情感与传统文化,跟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连接在一起,用对方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交流表达友善,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开放与自信。

月满中秋,家国情浓。中秋晚会舞台上,艺术家们尽情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这是创作者不约而同的文化自觉,也是时代潮流的巨大影响。

最近这些年,我们明显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国内乃至全世界影响力的增强。比如,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着唐装汉服庆祝传统佳节,甚至为他们提供妆容造型服务的“妆娘”“簪娘”等行当,成为非常有前途的新兴职业。而在国外城市街头和社交平台上,我们也看见越来越多中国人尽兴表演民族乐器,琵琶、古筝、唢呐、笛子、二胡……当这些自信的“街头艺术家”,与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的外国人一起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世界,显然,我们就拥有了一种更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交流语言。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妄自菲薄或者吹毛求疵,并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对自己身后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充满敬仰,真诚守护,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因此,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舞台上的“国潮风”才会长盛不衰,最终汇聚起推动民族和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展现中国气韵 唱响时代旋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