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生活时尚 > 正文

当熬夜成为常态 智能助眠产品兴起

2022-08-17 15:45:53    北京青年报

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以及丰富的夜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离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等良好习惯越来越远。“熬夜”成为当代年轻人常态。

《2022年中国作息报告》显示,一周7天中,公众平均每周熬夜3.6天,只有8.6%的人从不熬夜。熬夜的原因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刷微博、抖音、直播更是以近六成(59.1%)的比例高居榜首,追剧、看小说也以超过半数的比例排在前列。此外,工作也是导致熬夜的“原罪”,35%的人因为工作而熬夜;其中高职位、高收入水平群体熬夜问题尤其突出;广告公关行业从业者睡眠质量最差,比例高达36.6%。因学习而熬夜的也占比17%。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格外能熬,90后人群熬夜工作和熬夜娱乐的情况都比80后和70后更严重,堪称熬夜“课代表”。

睡眠问题的存在与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诉求,使得助眠产品市场悄然兴起。较为常见的助眠产品包括褪黑素等保健品,香薰、智能灯等打造睡眠环境的用品,以及智能止鼾枕、睡眠仪等科技类产品。

众多助眠设备中,获得国内睡眠行业评选出的“精选睡眠装备”称号的是一款智能便携按摩仪。最新款的产品借助眼部、颈部内置的智能暖流气囊按摩,30秒即可加温到40℃至45℃,以热敷舒缓疲劳,并采用揉捏手法,按摩头、眼、颈,放松大脑紧绷神经。此外,定制助眠音乐、特定波长助眠呼吸光,也能让使用者感受到沉浸式的按摩助眠体验,静心享受睡眠时间。

一家国内科技公司推出的新品“智能睡眠仪”则宣称采用数字疗法,可全方位打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这台设备的硬件部分是一个超轻VR头显,裸重仅为100克左右,它通过人体工学设计将头显重量均匀分布在面部,可以支持用户在床上左右120°侧躺使用。使用过程中,该设备将心理学方案融入到视觉场景、音乐中,利用专业心理治疗方案提供导语式服务,以此起到放松、减压、入睡的效果。头带的松紧式脱扣设计,可以让用户入睡后翻身侧躺、下意识摘取眼罩方面更为便捷。

助眠产品五花八门,但睡眠专家仍然认为,对大部分人而言,物理性催眠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眠状况。现代人的失眠与社会环境、自身情感密切相关,想要拯救失眠,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可行的助眠方案最终都要回归对生物钟的调节。(记者 陈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鲜花电商重回赛场 期待“供应链自由”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17部门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17部门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