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遇到迎面而来的“潮人”,不自觉想回避;进入网红店,看到衣着时髦的柜哥柜姐,下意识想远离。在许多人赶潮流的当下,也有一些人,在潮人扎堆的地方感到难以适从、怯于与之为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样的“潮人恐惧症”。
我们生活在一个潮流元素浓度很高的时代。国潮、日系工装、未来机能、美式街头……潮流派系林立,每种都能找到同好,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时尚宣言;街拍文化流行,大街小巷都是潮人秀场,潮流不只是小圈子内“自嗨”;“OOTD”充斥着社交网络、内容平台,潮牌在热门商圈加速布局,潮流人人触手可及。如今,人们经受着越来越广泛的潮流文化冲击。当那些曾经现于时尚杂志、电视荧屏上的潮流突破圈层壁垒,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可能不只是审美上的冲撞,有时候还是融不进的无力、适应不了的尴尬。
互联网是一个热衷造词、玩梗的场域。无论是“潮人恐惧症”,还是此前我们聊过的“社交恐惧症”,在多数语境下,并非医学意义上的,只是精准地对应拥有某种共同情感体验的人群。有人曾这样概括“潮人恐惧症”:看到打扮得过于潮流的人会害怕,下意识想躲,并且还有点若有若无的尴尬,可能因为自己是永远走不上时尚前线的“土狗”吧。害怕眼神交流,避免主动搭话,保持社交距离,“潮人恐惧症”捕捉的正是这些不由自主的身体反应、无处安放的焦虑不适。这一称呼也令许多人对号入座、直呼“是我是我”。
“恐惧”从何而来,答案五花八门。“时尚霸凌”的阴影挥之不去;潮流的堆砌、元素的拼凑让人犯了尴尬;想要模仿改变却始终不得其法。时尚绝缘体和崇尚个性的弄潮儿并肩而立或许不会相形见绌,却总觉得格格不入。衣着前卫、打扮时尚,会不会个性张扬、不好相处?“潮人恐惧症”的背后,有对潮流文化的不解和反抗,也不乏偏见和刻板印象。因为这种“恐惧”,有人拒绝走进装潢前卫的店铺,害怕穿过街拍盛行的商区。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在多数情况下,“潮人恐惧症”看似关注他人,实则是向内的自我审视。素颜出街、打扮随意,会不会被轻视?大众着装、缺乏个性,会不会给人留下衣品不好、不懂时尚、老派落伍的印象?那些焦虑、不适,往往源于对他人目光的想象、关于自我形象的心理暗示,关注“别人会如何看我”,而非“我究竟是什么样”。从这个意义上,克服“潮人恐惧症”的良方,恐怕不是紧紧追随潮流。建构正确的自我认同,拒绝被定义,才能万般自在。
也不可否认,在“潮流是一种生活方式”“衣品见人品”的时尚宣言和消费营销下,“视觉文化”正在越来越广泛地侵蚀我们的生活。《景观社会》一书提到,在这个视觉愈发成为主要感官、由无数图像与景观堆积而成的社会里,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观看”与“被观看”的环境中。这种社会凝视的压迫感在闯入潮人聚集地时尤为凸显。
何为潮流,并无定于一尊的标准;如何着装,纯属个人自由。近些年,关于容貌焦虑、穿衣自由的讨论越来越多。当很多人在“潮人恐惧症”中对号入座,聚集在“土味穿搭践行者”小组戏谑“潮到风湿”,自嘲“土到极致”时,也在一点点拓展全社会的宽容度。“潮人恐惧症”无伤大体,但我们也期待,更多人在找回穿衣自由的同时,充盈着一份由内至外的穿衣自信。
年关已至,不少人踏上返乡之旅。每年的回家团聚,常常是潮人的“破功”时刻,因为家是一个可以卸下所有负担和包袱的地方。的确,真正的时尚,从来不是束缚。普通也好,潮流也罢,不妨各享其乐、各美其美。活出自己的精彩,何尝不是一种时尚!
最后,也祝屏幕前每一个独特的你在新年虎虎生威!
这正是:
我即潮流,随心所爱。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