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连片3000亩的中重度盐碱地,撂荒已超15年。2021年,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引入山东乾舜科技的“封域双层真空负压组控综合技术”和全程社会化服务,用时一年将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一片占地千亩的后备盐碱地,从诞生起就是一成不变的灰白与荒凉。以国有公司为平台,先流转后开发,引入山东田立方公司共同出资,通过无土沙培、生物菌剂利用和节水灌溉等方式治理改良……如今,盐碱地已成为设施化、智能化果蔬种植基地,预计年亩产值可超8万元。
初冬时节,记者在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采访发现,乘着各项政策东风,东营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做好“项目+”“平台+”文章,推进盐碱地连片整治开发,资本、科技、人才等现代农业元素迅速落地,不毛之地变身“吨粮田”“万元田”。
突破“盐碱”:发挥高标准农田项目筑基作用
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全市盐碱地面积341.8万亩(不含滩涂180万亩),占我国北方滨海盐碱地面积的22.8%,占山东盐碱地面积的38.2%。全市耕地面积343.7万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1%。
东营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英明介绍:“2019年的机构改革,改变了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我们构建了‘五个统一’的高效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此,大面积、高质量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推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发挥了‘筑基’作用。”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十二五”以来,东营实施各类农田建设项目281个,累计投资43.2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4.18亿元,地方财政资金28.64万元,社会资金0.4亿元,扣除重叠面积后,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
在实践中,基于盐碱地实际,东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握了两个重点:一是挖掘耕地质量的潜力,提高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二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降低水资源使用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项目实施为农村土地带来了‘三增’,即增耕地、增产能、增价值。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率,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土地价值的增加,促进规模化经营,给农民带来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据测算,2019-2020年东营新建的40万亩高标准农田,使项目区约26万人直接受益,带动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王英明自豪地说。
放大“效应”:以“规模优势”撬动更多资金资源
垦利区是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所在地,与山东多数地方的人均“一亩三分地”不同,因盐碱滩涂广布,垦利多数地区土地平整、地广人稀。近年来,各项政策东风在“黄河口”“盐碱地”等热词上汇聚,针对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现代农业科技迅速进步,各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迅速涌现,这为盐碱地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可能。
然而,前期投入大、开发周期长,成为最大阻碍,如何破题?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介绍:“发挥土地规模优势,以国有公司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先流转后开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等为先导改善条件,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进驻,成为垦利在实践中蹚出的有效路径。”
如今,在垦利区,按照土壤盐渍化程度,探索出分级分类治理的多条路径:坚持以粮为主,对轻度和中度盐渍化耕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撬动作用,引入科技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入耐盐碱品种,试验推广改良技术,提高粮食产能,建设后备粮仓;对重度盐渍化耕地及宜耕后备盐碱地,由国有平台公司整合打包,发挥“土地连片成本低”优势,整合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开展综合利用。
数据显示,垦利区总面积达64.5万亩的盐碱地,近3年有效利用率已提升3%以上;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约9万亩,今年粮食总产同比增加约6%;8个面积超千亩的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拔地而起,沿黄生态农业、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三大产业带已见雏形。
重在“联结”:以产权为纽带结成“利益共同体”
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土地规模优势,做好“项目+”“平台+”文章,吸引各类主体参与盐碱地开发,如何切实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要在这一进程中,做好产权优化重组文章,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先进生产力的释放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多元增收,筑牢了乡村振兴根基。”这是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华锋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镇级平台公司+专业运营公司+产业农民”模式,36个经济薄弱村共同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100多万元,再以资产、资源入股,农民以劳动力、土地等入股,实现了企业资金优势、运营优势与村级组织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
产权做纽带,园区谋共赢。这在宋华锋看来,是“大主体”带动“小农户”的关键所在:“2020年,垦利在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盘活产权为重点,规范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推动村庄资源共享、园区共建,融入到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的大潮中。全区已有298个村领创办合作社,今年有望实现各类经营收入1.7亿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