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昌绘 |
祁连山下,一夜大雪,枝杈上挂满冰花,银装素裹,分外美丽。山脚下的小村庄,是生我养我的青海省海晏县东达村。
村子不到700人,海拔3100米,自然条件恶劣,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
2014年,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集体经济为零,还欠着不少外债。老百姓种着几亩薄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落不下钱。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自立誓,一定努力找到出路,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每年年初,我号召全体党员,每人认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志愿服务……大小不限,年底必须完成。党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2016年和2021年,东达村被评为青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支部强了,干事创业也有劲了。我带领乡亲们搞土地集约化种植,如今4个人管着4000亩青稞、油菜,村民当“甩手掌柜”,每年每亩还能领500多元。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家齐心协力,建起平菇生产基地,年产量近7万斤,还盖起牲畜养殖大棚,高品质羊肉卖到了上海、浙江等地。现今,村集体经济已过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400元,比8年前翻了6倍还多。
村子发展势头正盛,但我们不能止步。村子面积不大,青稞、油菜、养羊等产出有限,得找条壮实的“腿”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从北京回来后,我一直思考,如何以更实的举措,把党的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让东达村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
我召集全体党员开会,大家一番热议,发展乡村旅游成了共识。
谋划有根有据。距村子不到20分钟车程,就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和“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2018年,东达村建成海晏县首家村史馆。同年,村史馆被“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每年来此参观的学员、游客近2万人次。
说干就干。在青海省乡村振兴局的协调下,我领着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来到西宁市湟源县小高陵村、海东市乐都区卯寨景区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参观。看陈设、听讲解,两天下来,光笔记就写了一厚摞,手机里还拍了百十张照片。
“乡村旅游,要有乡村文化作支撑。”讲解员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东达村的文化底色,一定是拼搏奋斗、团结共进的红色。
我和大家商讨,“红色”于何处寄托?村史馆改造提升项目提上日程;学员、游客参观后,怎样入脑入心?联合县委党校,请老师前来讲课;游客吸引来了,怎么把消费留在当地?上马建设“东达大食堂”……
我们的方案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之后,村里通过招标确定了设计公司。我跟设计公司说,风格一定要大气庄重、美观自然,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崭新面貌。
现在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但我们要继续奋斗,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乡村振兴路上脚步不停歇,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作者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省海晏县东达村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 刘雨瑞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