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

——来自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粮食生产的观察

2022-11-24 17:26:24    农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两年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粮食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着力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关键问题,稳定了农业大区、粮食大区的基本盘。

 

撬动社会资本,改革投入机制,解决“谁来种”的问题

眼下,本是农闲时,但达川区南岳镇久源村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几十台各式大型农业机具来回穿梭,忙于理沟、沥水、翻耕等作业。20多岁的眉山姑娘李惠拿着对讲机沉着调度,像一个战场指挥员,有序地排兵布阵。

年纪轻轻的李惠有一个了不起的身份,四川省好味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好味稻”是曾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知名种粮大户。李惠介绍,今年5月进场以来,“好味稻”已在达川区的南岳、大树、万家镇片区连片流转了1.2万亩耕地,整理了1000亩撂荒地,以种粮为主,采取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做到了满栽满插,估算亩产值达到6000多元,亩均纯利润能达到2000多元。“未来几年,我们在南大万片区,耕种面积要达到10万亩,实现10万亩优稻、10万亩高粱、10万亩蔬菜的复合种植目标。”

李惠的底气除了“好味稻”自身的实力外,更多的来自达川区一个好的农业投入机制。达川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种粮大区,但受制于山区和重丘地区的地理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发展表面上是“谁来种”的问题,实质上是“谁来投”的问题,落后的农业投入机制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为政府的平台公司,肩负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任,达川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时而生。达川区盘活沉睡资产,将部分撤并的村小学、村办公场所等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农业发展公司,同时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从而弥补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难题。

据该公司董事长罗光林介绍,通过公司搭建农业金融平台,积极探索和创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从输血到造血、从短期到长效,在产业上投得准、投得值,充分发挥资源、资本和资金的融合效应和综合效益。去年以来,达川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股份共建的形式,引进了绿地集团、四川好味稻、珍硒集团、万丰食品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示范园区、米城1.2万亩高山贡米园区和双庙现代蔬菜园区等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达川区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农业发展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多方生产积极性,既确保投入主体和农户的利益,又确保了村集体的稳定收益,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紧盯市场变化,发展订单农业,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双庙镇二东村蔬菜生产基地今年最后一茬辣椒和茄子正在出棚,忙于整理土地的村民问基地负责人李建平:“李经理,接下来又种什么呢?”李建平回答:“种什么,要听农业公司的。”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双庙镇已成为达州市主城区的蔬菜保供基地,种植面积2000多亩,涉及3个村600多农户110家种植企业。当地农民务工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种植企业普遍没有挣到钱。重要的原因是种植企业搞不清楚“种什么”,生产“跟着季节走”而不是“跟着市场走”,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加上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导致“年年种年年亏”,经营业主的信心很受打击。

为了稳住达州市的“菜篮子”,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入股园区,派出专家团队指导科学生产,深入达州市和周边各大城市的菜市场做市场调查,定期向各种植企业下达订单,进行保底收购,统一市场销售。李建平感叹农业公司解决了蔬菜园区的大问题,他说:“过去我们是生产销售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好。现在好了,农业公司给我们保底收购,我们只管专心抓生产。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

米城乡吴家营吴世成夫妇过去在城里开小餐馆,土地抛荒很多年,今年回来种了3亩稻谷,收益不错,并萌生了开农家乐的想法。吴世成激动地说:“过去种田不挣钱不说,还要倒亏。现在农业公司进来后,每亩田可以挣2000多元,来吴家营玩耍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两口子开个餐馆既解决了游客吃饭的问题,又可以顺便挣点闲钱。”

“米城大米”是达川区的传统农业品牌,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但农户挣不到钱,种植企业也年年亏损,久而久之,土地抛荒,无人愿意耕种。农业公司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米城片区稻种杂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市场售价不具有比较优势。去年以来,农业公司采取“公司+专合社+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统一稻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米城大米”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巩固。同时,园区将米城乡吴家营片区划分为有机大米核心园区,周边几个乡镇的1.2万亩稻田划分为高山生态稻园区,并实行保底价收购,有机稻每公斤达到12元、高山生态稻每公斤达到3.4元。

经过两年的规范管理和市场营销,曾经乱象丛生的“米城大米”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在深圳工作的米城人吴世江说:“现在‘米城大米’的包装既精致又有乡愁感,当礼品送既实惠又有范儿。我今年已经给朋友和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送了近千袋‘米城大米’,朋友们反响非常好。”

今年夏天,达州市委统战部和达川区委统战部策划举行了“我在米城有亩田”的稻田认购活动,直接将米城乡和米城大米推上了热搜,各界社会人士共认购了1100亩有机稻和高山生态稻。

 

通过生产观念的变革,解决“怎么种”的问题

在南岳镇久源村的腊月丘,技术员杨科出了口长气,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近100亩土地的改良工作终于完成。他说:“腊月丘这片土地过去偏酸性,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杨科的手里随时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里面装着南大万片区10万亩土地的大数据,包括几十万个地块的编码和详尽的pH值(酸碱度)。他说:“过去几十年一味追求粮食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的肥力大大降低。经过改良过后,每个地块种什么都要个性化规划。在这方面,我们企业和当地的农民存在很大的观念分歧,这个矛盾的化解需要漫长的时间。”

李惠介绍:“我们从本部派了20个技术人员过来,着力培养当地的技术人员和种田能手,成功培养一个,我们就回去一个,直到实现技术管理人员全部当地化。”

在米城乡吴家营“米城大米”的核心园区,安装了几十个摄像头的“溯源”装置,监管着有机稻稻田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米城大米专合社理事长王京强说:“有机稻的收购价从每市斤1.2元上升到每市斤6元,老乡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但有机稻的‘苛刻’要求让他们很不适应。”他介绍,“过去种田,简单粗放,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施用化肥,除草施用除草剂一除了事,现在要求高了,不准施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也是人工除草,一切讲究绿色生态。发展生态农业,不但提高了‘米城大米’的品牌价值,还意外吸引了大量的观光游客,这让米城人看到了发展观光农业的机会。”(何南观 罗烽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支部强起来 乡村富起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