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联”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贵州息烽县以“三联”模式兴产业促共富

2022-11-23 13:14:45    农民日报

初冬时节,走进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中坝村,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映入眼帘,猕猴桃树上结满了果实,村民黄雪梅正在分拣装箱已成熟的猕猴桃,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中坝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猕猴桃山地特色产业,建成了2400亩猕猴桃园区,助力当地农户实现增收致富,今年11月被评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近年来,息烽县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深入实施“筑固工程”,探索支部联建、村企联动、党群联干“三联”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共同富裕。

支部联建,实现资源共享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说起养龙司镇灯塔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有敏感叹道。灯塔村之前由于发展力量不足、资源薄弱,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通过与邻近的堡子村抱团发展,仅仅一年的时间,集体经济就从2000元变成了23万余元。

2021年10月,堡子村和灯塔村通过多次协商,决定抱团发展,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引进贵州海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堡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25%+25%+50%”的分红机制进行利润分配,即堡子村占25%、灯塔村占25%、贵州海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50%,通过种植和收购百香果委托第三方代加工厂加工成果脯、果汁等产品,并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才一年时间两个村就分别获得了10万元的分红,还带动2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今年5月,堡子村、灯塔村两个村党支部继续互动,按照之前“党支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在堡子村流转林地30亩,引进100头可乐猪、50头黑毛猪发展林下养殖。目前,已经预售100余头生猪。

为拓宽增收渠道,今年9月,两个村继续深入合作,由6名村干部和19名群众出资成立塔子农资合作社,建立“7111”利益分配模式,其中出资的股东占70%,堡子村、灯塔村分别占10%,另外10%用于防止脱贫监测户返贫支出。“随着我们灯塔村和堡子村的深入合作,今年各村集体经济预计再增加15万元以上。”堡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金筑说道。

近年来,息烽县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探索支部联建互助,资源互补共同发展模式,相继打造了百果飘香、多彩阳朗、美丽南山、红壤碧珠等15个田园综合体,着力探索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在田园综合体内,各村或相关单位联建互助、资源互补、抱团发展,解决了发展力量薄弱难题,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全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村企联动,实现群众增收

“我不仅每月有4300元工资,年终还能获得5000元的分红,另外还有年终奖1万元呢!”在温泉镇兴隆村生猪养殖场务工的黄立仙笑着说道。

2017年,兴隆村以“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方式,在贵阳银行的帮助下,引进贵州省富之源公司,总投资1486.6万元建设了占地50亩、年出栏1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还通过引导村民以银行贷款、承包地、劳务入股公司,构建了集体股、资金股、资源股、劳务股“四股融合”生猪养殖运营机制,形成“入一份股、打一份工、创一份业、建一亩园”的“四个一”增收模式。

2019年来,入股的72户群众每年获得分红资金5000元,村集体按照第一年固定分红2.4万元,之后每年递增4000元。截至目前,村集体已累计获得分红8.4万元,农户分红100余万元。还给当地10余户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增收4万余元,年终还有1万至1.7万元不等的奖励。

在持续推进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同时,2019年兴隆村围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农旅融合”思路,积极引进在外人才返乡创业,联合兴源永富、兴隆联合两个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贵阳虹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1600余亩猕猴桃庄园,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和村集体按照每亩5%的产值进行分红,每五年递增1%,覆盖51户农户234人,带动群众年增收3200元以上,帮助村集体年增收7万余元。

“这几年,在支部带动下,我们村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不光有养猪场,还有猕猴桃、南瓜,今年光是猕猴桃和南瓜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村民李金对记者说。

兴隆村除了生猪养殖、猕猴桃产业外,还发展了2000亩脆红李、55亩鱼藕种养示范基地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08万元。“现如今,我们村真正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增收有门道。”说起兴隆村未来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正刚信心满满。

党群联干,实现共同发展

近日,在鹿窝镇老窝村,村民刘丛高正在管护自家种植的枇杷树,“由于枇杷的开花期在冬季,而冬季雨雪低温天气多,我们施足有机肥,同时将树干涂白,缩小昼夜温差,才能保证来年的收成。”说起对枇杷树的管护,刘丛高颇有心得。

几年前,刘丛高只是一个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虽然种几亩水稻、苞谷,再养两头猪,日子也还过得去,但就是没得钱,难有大的发展。”就在刘丛高算计着自己的小日子时,村里已经有人开始种植枇杷树。

2016年底,刘丛高通过流转土地,一口气种了150余亩枇杷树,成为老窝村枇杷种植大户。“今年收获了6万斤枇杷,好多都是慕名而来购买,畅销得很,收入近50万元。”刘丛高说。

然而,要说老窝村的改变,要追溯到2005年,当时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曾经种上农作物的山地逐渐变成荒地,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黄世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提议发展枇杷产业并外出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后经村“两委”认真研究,决定开始发展枇杷产业。

但有不少群众对发展枇杷产业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瞎折腾”。为打消群众顾虑,村党支部决定从党员身上着手,组织党员到不远的惠水县考察枇杷产业。2005年底,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党员蔡昌明第一个站了出来:“既然组织决定发展枇杷产业,我作为党员,就要发挥示范作用。”党员吴美军也紧随其后在自家的荒地上种上了枇杷树。

到2016年,蔡昌明、吴美军等枇杷种植户早已尝到了“甜头”,但仍然有很多农户没有产业,收入不稳定。村党支部决定扩大枇杷树种植规模,组织党员分头到群众家中算起了经济账,动员发展枇杷产业。

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2016年冬,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群众纷纷加入枇杷种植队伍,老窝村的枇杷产业发展迎来了高潮,曾经的荒地荒山都种满了枇杷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黄世军说。如今,老窝村枇杷树种植达2000余亩,300多户农户种植有枇杷树,总产量达到1000余吨,产值达1100余万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京市雨花台区和丹凤县紧密协作做大食用菌产业
下一篇:装扮农村新颜值,村民脸上展笑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