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江苏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给村民带来什么?

2022-11-18 16:48:24    农民日报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社区最近出了件“怪事”:有些村民从大院子搬进了小院子,非但没有怨言,还成日喜滋滋的。入住新居刚半年的唐献稿就是其中一员:“虽然房子比之前小了点,但现在环境好了,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心情能不好吗?”

唐圩社区环境的改善,得益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开展。从前挤占集体用地建起的大屋大院还给村集体,村集体资产资源和乡村公共空间被个人侵占挤占、公共利益受损等现象也因此得到有效遏制。

公共空间,全民共有,理应公众共享。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为载体,维护公共利益和村民合法权益,化解村民矛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江苏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经历了怎样的探索与发展?近日,记者前往当地一探究竟。

 

被挤压的乡村公共空间如何还之于众?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包括农村沿路空间、沿河空间、村庄内外空间在内的乡村公共空间是重要的集体资产资源。然而,在不少地方,乡村公共空间却一度被挤压和忽视,底数不清、低效利用、随意侵占等问题曾普遍存在。

“这片地大概有240亩,都是废弃鱼塘和闲置土地。之前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些乡村公共空间被少部分人侵占,群众反映强烈。”在宿城区蔡集镇张油坊村的黄河故道南侧,村委会主任张士猛指着河道边生机勃勃的农田向记者讲述。

“这片地之前是康堡社区的便民疏导点,是社区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规划设计起点低、硬件设施不到位,基础设施老旧破损、商户占道经营、车辆随意停放等问题逐渐显现,便民点几乎成了‘扰民’点。”宿城区支口街道康堡社区相关负责人在现在已经焕然一新的康堡菜场告诉记者。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如何回应群众关心,还公共空间于公众,盘活用好这些“沉寂”的集体资源?今年1月,宿城区作为江苏第四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启了对“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这一课题的探索。

“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治理回收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庆松介绍,这项工作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为此,宿城区探索推行了“4333”工作机制,即坚持农区、镇区、社区、园区“四区”联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统筹,法治、自治、德治“三治”并举,基层党组织牵头、村组干部领头、广大党员带头“三头”共进,全域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

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全面排查清理,宿城区得以摸清家底,彻底整治非法占用、非法交易行为,累计收回土地4.19万亩,收回资产19.6万平方米,收回鱼塘汪塘599个。张油坊村黄河故道清出的淤泥填入了一旁的废弃鱼塘,废地变为良田,土地流转费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1.6万元的可观收入;回收利用、整合管理,升级改造后的康堡社区便民疏导点“活”了起来,摇身变为集餐饮、购物、休闲于一体的便民特色生活空间,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120万元。

 

被忽视的乡村公共空间怎样靠“颜值”刷出存在感?

还之于众后,乡村公共空间能给村民带来些什么?江苏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过去村里没有什么公共空间的概念,村民都想着怎么把自家院子盖得再大点,一处宅基地能占一亩多,侵占了公共空间也没人在意,邻里之间也闹过不少矛盾。”唐圩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先兵站在社区“街心花园”的百年老槐树旁说,“说是公共空间治理,我们其实也没有搞什么大拆大建。像这片小花园,原本是村民自己圈起来的院子,只是两三户人家各让了一步,把公共空间留了出来,自家小菜园、停车位有了,村民也有了歇脚聊天的小广场。”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村民还是那些村民,村里的生活环境却大大改善。通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机结合,宿城区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提升,拆除村庄违建13.07万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15.21万吨,绿化美化树木69.5万株,村庄整体风貌得到改善,在留住乡村味的同时,让村民享受到社区生活。

除了村庄“颜值”的提升,在宿城区蔡集镇农村工作局局长孙猛看来,群众主体意识的提高是公共空间治理带来的更为宝贵的财富。

老树、老钟、老屋,这些蔡集镇牛角村的乡愁记忆已经不单单属于村民,宅基地腾退、闲置地整理、侵占地回收等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开展,充分盘活牛角村的集体土地资源,村里的民宿、农家乐等乡村特色资源也唤起了市民对农耕文化的向往。

“游客来得多了,村民更有主人翁意识了,会更加注意对村庄环境的保护。”孙猛说,“过去我们觉得公共空间治理是公家管好公家事,但在实际过程中,也带动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基层治理从‘被动治理’转变成‘全民参与’,真正实现了共有、共治、共建、共享。”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果能否变身“聚宝盆”?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实惠。如何把治理成果转化为村民“钱袋子”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是保护治理成果、保证治理工作延续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江苏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给出了多元化答案。

宿城区田洼村、苗圩村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细碎地块、沟渠路道被整合,一个村能整合出200多亩土地,村里有了发展产业的空间,适度规模经营有了成长的土壤。温室大棚盖起来了,果蔬花卉种起来了……田洼村党支部书记吴沅锴告诉记者,建好的温室大棚里主要种植越冬果蔬,仅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20.2万元的收入,“公司+农户”的模式让2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

“跳出传统的租地理念,空间本身也可以增值。”300多公里外的溧阳市戴埠镇松岭村,村党总支书记杨勤春对公共空间如何治理有更“前沿”的看法与尝试,“可以多探索公共空间的价值层次,山上不只板栗毛竹可以赚钱,绿水青山的环境资源用好了同样可以赚钱。”

松岭王家村户籍人口有133人,但常住人口仅有30余人,年龄最小的也66岁了,对这样一个曾经以矿产闻名的山村而言,发展农业产业注定“先天不足”,怎么办?提升村容村貌、增强村民环境卫生观念、以点带面打造示范样本……公共空间整治为王家岭村打开了发展切口,也为下一步利用公共空间增加集体效益打下了基础。

“我们用老矿场的两栋工作坊改建了11间民宿,效果很好,给村民打了个样。之后盘整村庄建设空间,全面摸排全村农房规模、布局、利用状况等信息,做好村民意愿需求调查,为村民‘量身定制’流转方案,村民接受度自然就高了。”杨勤春介绍,现在,村里54户村民已有27户有意向签约参与“美丽乡村+精品民宿”项目,11户已与村集体正式签约,闲置公共资源正在变为村民的致富资产。

“山村地理是发展产业的劣势,但换个思路想也是‘弯道超车’的优势。”戴埠镇副镇长吴俊认为,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放大环境资源优势,可以盘活村民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创新多元路径方式助力村民增收。

“在乡村公共空间整治过程中要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村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徐雪高表示,观察江苏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及管护机制方面的探索可以发现,只有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才能调动村民参与公共空间治理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政府急、村民闲,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宇恒 吕珂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长岗坡上稻花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