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大红封底的协议书,张承武笑着问:“是不是得了大实惠?”就在记者采访前几日,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王化村与一家名为“金秋行”的健康管理公司“联姻”,共同组建强村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部分集体资产占股30%,除了每年41.8万元的租金外,还能获得强村公司一定比例的农产品销售分成。由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张承武是王化村的党总支副书记,该村位于小舜江水库水源保护地,论产业基础、比区位条件,都难有优势可言。过去,村里有大小几十家企业,后因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搬迁,不少资源由此闲置。有了强村公司,“沉睡资源”得以唤醒。如今,包括王化村在内的周边几村方向笃定,信心满怀,都坚信“银龄经济”大有可为。
或许在外人眼中,三成股份,41.8万元保底租金,对于新成立的强村公司而言,经营压力着实有些大,但在“金秋行”的老板宋如华看来,其中固然有乡贤身份为家乡做公益的成分存在,但更实际的意义在于,利益联结后,可与村集体牢牢坐在一个板凳上,有利于后续开发与运作,因此并不亏。
一身布衣、皮肤黝黑、满头银发,年届花甲的宋如华为何要再创业?这缘于两年前的一次回乡。他发现,生养自己的长塘头自然村,虽然风景秀美、底蕴深厚,却是个典型的“空心村”,留守老人多,闲置农房多,无人耕种的土地多。
起初纯属公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宋如华发起了“金秋家园乡村居家养老项目”,创办老年食堂。8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一日三餐,70-80岁的每天只需交10元,60-70岁的则交20元。对这个福利,老人们交口称赞。
很快,宋如华敏锐地嗅得商机:何不将闲置农房利用起来,统一整修后作为养老房,吸引城市的老人来此康养?与村干部一合计,立马一拍即合。村里拿出闲置的村小学、茶叶厂、停车场等,再帮忙组织农房、流转土地,由公司统一改造运营。此外,公司还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山货、土货端上城市餐桌。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这个由乡贤助力康养的“王化场景”初见雏形,被认定为一种低成本、市场化、可复制的模式。村民石桂娥自家有两间半房,两间闲置农房出租,自留半间,装修不掏一分钱,10年租期,前5年年租金2500元,后5年再调整。
对于这种养老模式,退休老校长甘如正赞赏有加。去年,他与老伴秋爱珍慕名而来,今年入暑后,两人又相约入住,还带来了好些老伙计。“以前住公寓时,被‘高高挂起’,年龄大不愿下楼。现在可好,这里如同袖珍宾馆,茶余饭后还能走村串户。”甘如正说,每天在食堂的欢声笑语,就如同回到儿时乡村。
据介绍,根据房型,月租价格不一,大抵两三千元。此外还有配套设施的改造,原先废旧的猪舍牛栏,被改造成水吧、咖啡屋等,村小学化身研学基地,老茶厂蝶变为家宴中心。尤其是农产品销售,今年春天,仅毛笋与雷笋,就收购了30多万斤,预测年销售额有望突破400万元,农户只管种、不愁卖。
在平水镇党委书记姚建炜看来,平水大部分区域属水源保护地,生态红线要守牢,经济社会要发展,共同富裕的“硬骨头”在山区乡村,打开“两山”转化大门的“金钥匙”在产业,而“银龄经济”就是山区乡镇的“出山路”。
短时间内,长塘头自然村320间闲置农房被盘活,综合测算,人均可增收8000元。值得一提的是,产业方向明确后,过去同属王化乡、后来被并入平水镇的5个村,再次走到一起成为“王化片区”,构建起康养党建联建机制,计划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育、文化联融、服务联通,盘活闲置的农房、土地和劳力,建成养老、照料、营销三大中心。党建联建后,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柯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以党建联建为统领,协同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各方资源力量,来推进“浙里康养”集成落地的“王化场景”,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低成本、市场化、可复制,真正做到本村老人“有人管、吃得好”,外地老人“愿意来、留得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