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记者从在重庆市涪陵区召开的重庆市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暨秋冬三农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获悉,该市力争“十四五”期间改造提升202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筑牢粮食生产基础。
当天上午,在涪陵区罗云镇干龙坝村,数十台挖掘机在坡地上来回作业,进行坡改梯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结合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将小地块改为大地块,同时修建机耕路,实现田块互联互通,满足机械化耕种。”施工现场负责人雷贵云说,改造后的地块将采用“稻菜轮作”“稻油轮作”模式,预计一亩地能多增收3000元以上。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重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8万亩,实现亩均增收近200元。但由于地形地貌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建设投入不足,其中不少农地没有完全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要求。为此,重庆决定在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同步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对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预设利用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前来流转承包。
重庆这一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放在“四改一化”(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实现全程机械化),力争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种养循环产业示范区,让土地综合产能提升10%以上。
在改造提升过程中盯紧抓牢“用”“管”“还”等环节。“用”,就是要管住“用”途,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油生产;要“用”出效率,提高复种指数;要“用”出效益,提升综合效益。“管”,就是要建管并重,健全管护机制,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闭环管理。“还”,就是要利用市区(县)奖补资金、新增耕地收益等归还专项债。
据悉,重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涉及36个涉农区县,“十四五”期间,重庆将投入80多亿元,发行债券65.49亿元,计划完成20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实现亩均投入提升到4240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