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山东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潍坊农综区”)核心区内的海水稻三产融合示范基地,5.8万亩耐盐碱水稻迎风扬穗、静待丰收。曾经,这里是一片白花花的荒地,重度盐碱地全盐含量达8‰以上。如今,这里是耐盐碱水稻种植基地,依靠“种子芯片+双管暗排+新型调节剂+智能控制”技术,创造出盐碱地治理新模式。
离开潍坊农综区核心区所在的寒亭区,记者又来到位于潍坊市滨海开发区的胜伟盐碱地生态农牧产业(示范)园。一边是紫花苜蓿等牧草迎来了新一茬的收割,另一边是从乌拉圭引进的安格斯黑牛茁壮成长。胜伟集团董事长王胜介绍:“立足滨海盐碱地现状和潍坊农综区的进口政策优势,明确盐碱地复育和肉牛良种引进两大方向,打通安格斯肉牛的纯种引进、良种繁育、商业推广、精细屠宰、仓储物流和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叫响‘潍坊碱地和牛’品牌。目前,高档肉牛存栏量已过万头。”
此外,位于昌邑市柳疃镇的青阜农业综合体,在盐碱地改良技术和专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下,10万亩盐碱地已变成丰产田,今年小麦亩产达581.7公斤;在黄河入海口所在的东营市,今年落地34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已然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秋收时节,齐鲁大地近900万亩盐碱地上,不乏粮丰畜壮的丰收景象。
山东是农业大省,以不足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8.5%的粮食、9.8%的肉蛋奶、11.2%的蔬菜,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大关,农产品出口额连续23年领跑全国,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的美誉。在这些成就中,就包含着山东人民长期与土地盐碱化抗争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我们先后改造盐碱耕地达580万亩,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1个,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余种,已经把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新粮仓。”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