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四川泸州市

资源互换带来“种、养、生态”三赢

2022-10-31 15:32:13    农民日报

近日,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大渡口镇双龙村返乡农民李范军的肉牛养殖场,记者看到他正站在牛圈中卖力地挥舞着手中的铁铲,将牛粪一铲铲送上三轮车。“牛粪可是我的宝,我每次都要把它收集起来,去跟别人换东西。”李范军神秘兮兮地道。

今年45岁的李范军,正经养牛的年头其实也就仅仅4年。2018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在一次回乡探亲时发现,家乡双龙村地处大山深处,大小山头有上百个,森林覆盖率高,村里土质肥沃,水草资源也很丰富。“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不养生态牛,那简直就是浪费资源。”李范军说。于是,他毅然决定返乡养牛。

下定决心的李范军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随后陆续从山西、甘肃等地买回了50多头个头大、生长快的“西门塔尔”架子牛,开启自己的“牛倌”之旅。

“牛是草食动物,投资养牛,首先就要解决牛的草食问题。同时,产生的大量牛粪便,也需要想个方法解决,不然很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会阻碍我养牛事业的发展。”李范军说。正在苦恼之际,他发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或沼气,原来当柴烧的玉米、稻草等秸秆已无用武之地。若焚烧则污染环境,若腐烂在地头不仅肥效低还容易滋生虫害。“如果用牛粪肥换村民的秸秆,不就正好吗?既让村民省去种地购买肥料的支出,也解决了牛粪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说到自己当时的这个想法,李范军颇有些骄傲。

于是,在双龙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李范军与周边50多个农户达成了每百斤牛粪换百斤秸秆的协议,覆盖面积超过300亩。

“给村民换秸秆的牛粪不是简单从牛场清理出来就交给村民,而要先经过专门的发酵处理才能运走。”李范军告诉记者,为了处理牛粪,他对牛粪实行干湿分离处理,还建造了容积近百立方米的沼气池,专门发酵牛尿和部分渣滓。他介绍,未经过发酵的牛尿中氨分子含量太大,直接浇灌粮食作物会出现烧根等现象,影响作物生长,所以他花大力气进行粪便发酵处理,保障“牛粪换秸秆”模式的可持续性。

此外,为了更好地让牛吸收秸秆中的营养物质,李范军买回了专用的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后进行堆积发酵,然后拌入玉米粉等精心配制成可口饲料进行饲喂,保证肉牛的健康生长。

李范军介绍,自秸秆在饲料中唱主角后,每头牛每天大约能省5元钱的草料费,每年出栏50多头肉牛,一年能省下将近1万元的草料成本。而村民用上牛粪肥后,每亩地能节约化肥费用超100元,基本不用再花钱购买化肥。“牛粪换秸秆”模式让双龙村真正实现了“养殖—牛粪(沼肥)—种植—养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让种养户们尝到了种养循环的甜头。(周超文 阳松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秋粮收获近九成
下一篇:实干铺就幸福之路 “五星”照耀美丽乡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