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吉林省德惠市到处硕果累累,稻谷飘香。作为水稻主产区的岔路口镇和朝阳乡率先开启了丰收季,“中秋米”“有机米”领“鲜”上市,深受市民欢迎。
日前,记者来到德惠市岔路口镇江畔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稻米加工车间,车间内米香四溢,工人们正熟练操作,稻米脱粒、烘干、压缩、包装等环节紧锣密鼓,一袋袋、一盒盒新米陆续走下流水线,即将奔赴全国各地。
江畔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尹维新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米的品质,从春天育苗到插秧,在时间上都稍微提前了一些,这样秋收的时候米的成熟度够,收割回来的米采取40℃低温慢烘,烘干需要两天一宿,这样能保证米的口感,让客户确实感受到大米的新鲜度。”
“鲜”是新米最大的卖点,背后却是加工模式和销售理念的创新。合作社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最大程度保证大米的活性、营养以及口感。
一稻一粒看似微小,却关系着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为了从源头上保证稻米的品质,合作社把绿色、优质、安全的发展理念深植农田,通过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摆脱“化肥依赖”、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并做好品种的选择,而“中秋稻”的种植品种多为在市场上备受欢迎的“长粒香”系列和“德惠小町”系列。
岔路口镇位于北纬44度黄金水稻生产带上,松花江贯穿全境,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对于种植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远近闻名的水稻大镇和鱼米之乡,也是德惠市创建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
近几年,岔路口镇依托“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的美誉,集中力量打造“德惠小町”这张白金名片。从测土配方科学播种,到农药减量行动,再到水稻种植全程无人操作,全镇的水稻种植始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生产标准的第一位。在域内稻米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带动下,全镇水稻实现统一育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全产业链监管,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延伸,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刘立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