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津沽大地上丰饶的农田里满是金灿灿的稻谷。水稻育种专家于福安踱步在一垄不足100米长的田埂上,这里凝结了百年小站稻的发展。
“我跨出的这一步,就跨了50余年品种变化,我们已经从自然避害品种发展到适合都市农业机械化的品种。”这片位于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里的“历史小站稻种子溯源展示圃”,就是于福安和团队用小站稻的发展成就,献给党的二十大最好的礼物。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更是天津都市农业“拔节”发展的核心力量。仅小站稻就在百年间,数次品种升级迭代。这个面积不足1亩的圃里,种植了3个150年前的小站稻品种、2个新中国成立前后品种、3个改革开放后品种和4个21世纪以来品种。百年前的小站稻还是安徽“大白芒”品种,高度达1.8米以上,走在其中,稻穗虽长,但稻芒刺臂。“百年前的小站稻茎秆高、不抗倒伏、抗病能力和产量都有所不足。而我脚下的‘津原U99’则聚集了现代农业的优势,凝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农业发展成果。”今年,天津将市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授予于福安团队的《半弯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创制及小站稻新品种选育应用》。近十年来,这款特等奖科技应用已成功转化育成新品种16个,其中不少品种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
“很多人让我再干点儿别的,可我就觉得种粮食最踏实。”天津市种粮大户董文森,道出不少津门合作社成员的心声。董文森所在的宁河是小站稻主产区。今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还以高产稳产技术体系示范为核心,在这里聚力20个千亩方、5个万亩片和3个百亩指挥田,集中打造了一批点面结合的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典型样板。
饱满的粒粒稻谷,诠释着丰收。近期,天津100万亩小站稻喜迎丰收,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天津主会场的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里,人们纷纷走进田间,观水稻丰收捕丰美稻蟹,欢声笑语不断。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天津通过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建设放心菜基地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蔬菜产业规模化、信息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一环两翼三区”的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蔬菜、肉类、禽蛋、牛奶等“菜篮子”自给率在北方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