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青年英才成为甘肃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022-09-19 19:22:55    农民日报

从河北保定到北京、再到甘肃武威,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生,当初手上明明有更多待遇优渥的工作机会,却偏偏选择扎根西部、扎根基层,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搞科研。日前,在甘肃兰州,共青团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于海利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是于海利在武威工作的第7个年头。7年来,从事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的他,和同事们先后引进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适宜出口、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高效节水的新品种蔬菜7大类、74个品种;引进改进日光温室潮汐育苗技术、高垄膜下水肥耦合暗灌高产栽培技术;自主研发了在当地被广泛应用的日光温室表面水雾法降温技术、智能化软件精准施肥等技术;坚持下乡开展农技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种植户和乡村技术员……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作为一名青年、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强化科技对武威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支撑,为武威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今年刚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担任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瓜菜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市青年人才团工委委员的于海利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尤其要重视并发挥好青年人才的“生力军”作用。共青团甘肃省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推进“青春扶贫”六大行动和“乡村振兴·青年建功”行动,组建8100余支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扶贫活动2万场次;积极引导青年人才当先锋,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等领域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这些年,越来越多像于海利一样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择扎根农村,加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今年28岁的崔东辉,是一名“90后”返乡创业者。崔东辉的家乡西和县,曾是甘肃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一直是我的理想。看到家乡推进电商扶贫带来的变化后,2015年,我决定回乡创业。”崔东辉说,回到家乡后,他注册成立了陇上东辉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身到了家乡的电商事业中。

参加共青团甘肃省委举办的“青春扶贫·能量助农”直播带货活动;创立自有品牌“小崔蜂蜜”;吸纳未就业大学生和农村妇女就业;与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兰州银行及多家企业签订帮扶协议;与西和县16家合作社、54家蜂农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过去几年来,返乡创业的崔东辉一步一个脚印,在助脱贫、促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西和是甘肃最后脱贫的8个贫困县之一,现在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接下来,我将一如既往坚持扎根农村,继续扩大养蜂基地规模,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更好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全力助推家乡的乡村走向振兴。”崔东辉表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河南唐河烟草: “黄金叶”促农增收“致富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