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鹤庆县西邑镇乔仁甸村,村民的房屋和围墙上通常都置有蜂箱,用于吸引山上的野蜂筑巢。
“运用房墙养殖蜜蜂生产优质蜂蜜,是我们村的一大特色。”脱贫户寸双福告诉记者。和寸双福一样,全村43户脱贫户几乎家家都养了几窝蜂。“我们的蜂蜜质量好,每斤价格都稳定在100元左右,一窝蜂全年按产蜜20斤算,我家养蜂收入至少有2000元。”寸双福说。
还不止于养蜂。在乔仁甸村农家庭院里,一群牛羊、一窝蜂、一圈鸡、一甄酒和一垄中药材,让当地脱贫群众户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为鹤庆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产业保障。
巍峨大山资源丰富,鹤庆县脱贫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庭院经济,把庭院“方寸地”建成“增收园”。
依山而建的六合彝族乡松园村,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温湿度都很适宜兰花生长。自20世纪70年代起,松园村村民逐渐开始种植“大雪素”等品种的兰花,经过几十年发展,爱兰、赏兰在松园村蔚然成风,家家户户都习惯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村民种植兰花也由最初的兴趣观赏衍生为庭院产业。目前,全村有近300户种植大雪素6万苗,年产值约350万元。
松园村兰花庭院经济蓬勃发展,得益于鹤庆县兰花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早在1986年,鹤庆县就成立了兰花协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兰花文化旅游节。近年来,又建成鹤庆县应用型特色花卉绿植种植推广示范项目园区。2022年,鹤庆县出台《鹤庆县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22-2024年)》,致力于把特色花卉产业尤其是兰花产业培植成为全县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鹤庆有超过9000户家庭在庭院、阳台种植兰花,户均种植兰花200盆以上,散户种植兰花总数超540万株,兰花产业产值达5亿元。
除了种养业,当地白族村民庭院手工制造业也远近闻名。刚走进草海镇新华村,便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锤子敲击声响彻各个庭院。
据介绍,早在南诏时期,鹤庆匠人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千年技艺在这里传承不息,并且探索出“培养匠人传承手工技艺、家庭作坊形成产业集群”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以“家庭作坊”作为传承媒介,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成为部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47岁的脱贫户洪春娥在鹤庆县文彬银器加工坊工作已6年有余,如今月收入有3000余元的她,是银器加工坊大家庭的一员,每天的银器清洗打磨是她的主要工作。“在这里工作很安心,学到手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氛围。”洪春娥说。
如今,鹤庆银铜器加工产业已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2017年,鹤庆县委、县政府提出“鹤庆银匠”劳务品牌打造计划,以打造新华“银器小镇”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提升辐射效应,庭院手工艺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鹤庆银器锻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县非遗银铜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85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3人,并创作出“九龙壶”“中华一家亲”“李小白银壶”等一大批原创品牌,涌现出“寸发标”“李小白”“月辉银器”“走夷方”“寸银匠”等多个知名商标。目前,鹤庆县从事银铜器加工销售的人员达1.8万人,年耗银300吨、铜800吨,年产值30亿元。
庭院里的人谋发展,庭院外的人望乡愁。为了留住乡村风貌,留住乡愁乡韵,寸双福利用村内原有的石头、木材、松毛堆等乡愁元素,就地取材,对村内石墙进行修复,种植花草绿植,布局夜景灯光,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乔仁甸村乃至整个鹤庆县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观光服务业,着力打造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经济富裕的美丽村庄,形成了小规模庭院经济有效推动乡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动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缪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