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蝉叫蛙鸣,暮色下的米城再添清幽。
供电、扳闸、放水……趁着日头落尽,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米城大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京强扒完最后一口饭,抹了把额头上沁出的豆大汗珠,匆匆来到田间查看稻苗长势。
“现在正值稻苗生长关键时节,不能旱着了。”王京强说。循着依山而筑的层层梯田望去,稻苗在淙淙流水中结穗愈发饱满,又是一年好收成。
2013年以来,素有“川东粮仓”之称的达州市,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今年又将为“产粮大市”“农业大市”写下豪迈注脚:全年粮食播面855万亩,比2021年增加8万余亩,预计总产量66亿斤,增量1亿斤以上。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与全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保障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三大目标有着密切关系。
防止耕地“非粮化”,把藏粮于地落实到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达州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农业大市,要维护农业“基本盘”,保护好耕地尤为重要。
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坚持“农业夯基”,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建设“川渝粮仓”。为此,达州从全市600余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414万亩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行“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大力进行土地流转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今年,全域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五耕共治”模式,累计整治撂荒耕地28.9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3万亩。采取财政、债券双向发力,发行债券6.88亿元,实现亩均投入3082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万亩。
“守住农业‘基本盘’,党政同责很重要。”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达州每年初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市委农村工作会。为压实责任,从市到县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调度、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在各地每季度还开展粮食和大豆生产拉练会、赛评会,形成“重农抓粮”良好态势。
要藏粮于地,激励是关键。达川区新农夫家庭农场负责人邓明政从2018年兴办家庭农场开始,面积已从早期的500亩扩展至现在的2000余亩。邓明政说:“除了享受省、市优惠政策,区里还另对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每年补贴50元。”
今年,全市安排粮食生产、大豆生产、撂荒地治理先进单位(主体)奖补资金1.7亿元,落实到位强农惠农补贴资金7.57亿元。
坚持藏粮于技,让山区农业发展更有活力
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中,大竹县被纳入全国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
一粒糯米酿就的醪糟为何如此飘香?不仅缘于大竹县一直有种植糯稻的传统,使大竹享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还在于大竹坚持将糯稻产业融合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大竹通过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成功建成四川省三星级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现已发展集中连片优质糯稻基地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亩,还辐射带动全县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67亿元以上。目前,大竹县正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科学规划出了“四川大竹-重庆垫江-重庆梁平”40万亩糯稻融合产业示范带,为藏粮于技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我们开展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大大节省了用工和种粮成本。”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宁孝勇介绍,此项技术在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已被广泛应用,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丘陵山区薄弱环节农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以机适地”。目前,达州已成为全省水稻直播推广面积最大的市。
藏粮于技,种子是核心。达州通过引进院士在达州建立工作站,开展高产优质水稻“芯片”攻关,建成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成功跻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76%。
“十三五”期间,全市选育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品种30个,其中达州市农科院和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品种“达薯1号”和玉米品种“必胜118”成为全省主推品种。
擦亮特色品牌,引领山区农业新业态
站在米城乡吴家营村山巅往下望去,层层梯田风景如画,稻花香气扑鼻。
“早前农民种田一年下来最多每亩收入200元,后来只好改种烟叶。”2009年,王京强一脚从校门跨入“农门”,将所知所学全部运用到流转过来的6520亩稻田中,改良土壤,调节水质,让传统水稻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和有机稻,亩收入800元。
米城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所产大米油亮光泽、滋和糯实,曾被纳为贡米。然而当地农民一度无法从土里讨得生活,或弃田入城,或改作它种,贡米之名不再。
米城是达川区辖下一个不到万人的小乡镇。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米城大米的没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两条最关键:一是有品牌无特色,二是种植不规范、无标准。”为改变这一现状,米城携手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全乡推行种子、农资、技术、品牌、运营、销售及分配的“六统一分”模式,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加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标准,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在公司的引领下,更是将邻近的4个乡镇1.2万亩优质良田纳入到统一品牌的打造中,让米城大米既有质的提升也有量的增长,实现了农户、集体、业主、公司多方共赢,为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
农业要振兴,品质是关键。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达州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及企业紧密吸引到整个产业链中,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促进了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目前,全市正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撬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代耕、代种、代管”。现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35个,新增粮油新型经营主体1023家,探索出了“田保姆”“土地托管”等经验模式,适度规模发展粮食30.94万亩,为提升达州农业品牌写下强有力的注脚。(李道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