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台儿庄区位于鲁苏两省交界,北部平原,南部山区,大运河、伊家河纵贯东西,素有“山东南大门、徐州北屏障”之称。战争时期,境内“山套”、“河套”成为保护人民、阻击敌人的天然屏障,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让这座运河古城驰名中外。然而在和平年代,“山套、河套”却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3年“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后,解开了套子里的村子,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然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公路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农村公路功能开始由“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赋予农村公路新功能
枣庄市台儿庄区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山东省交通强国战略先行示范区”的总体部署,持续高效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通”“畅”“精”“美”上精准发力,深入挖掘各镇街自然生态、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田园风光、生态产业等要素,全面规划打造“一镇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亮点”的“四好农村路”。用农村公路串联乡村产业规划点、观光农业风景点、红色文化教育点、历史文化闪光点、乡村文明服务点、农村经济增长点、人民群众需求点等乡村振兴点位,把四好农村路打造成展现乡村振兴成果的经济文化长廊。
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发挥农村公路穿针引线作用
在黄邱山套地区,把偪阳古城、穆柯古寨、十八黄丘陵、千年银杏等历史文化遗址和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旧址,万亩桃园、肉牛产业园等乡村振兴经济文化点位,通过农村公路进行串联,并在沿线进行绿化、美化、亮化,设置景观小品、公路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村史牌等人文景观,积极打造革命老区黄邱山套经济文化带、旅游观光带,不仅解开了山区的套子,脱掉贫困的帽子,还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河套地区,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以运河风景文化带为中轴,以乡村特色旅游为补充,将双龙湖湿地、涛沟河湿地、小季河湿地、祥和庄园鲜花小镇、九星山狼窝水库、库山憩园等景点有机整合,形成全域贯通的美丽公路环线。
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农村公路乡村振兴经济文化长廊初步形成
现在的台儿庄山套、河套地区,已成为与台儿庄古城相配套的大花园,京杭运河上的风景带。来到黄邱山套革命老区,沿着穆柯寨的足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桃醉山乡”的万亩桃园,在桃园山腰驿站,鸟瞰山村田园风光,心旷神怡。桃园沥青路上的红绿蓝三色彩带,分别象征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山区的甜桃、秋西瓜等绿色产业,美好生态环境下的蓝天白云。在这里,边走边看边听边品尝,一个展馆一段历史,一个村庄一个故事,一个驿站一处温馨,一口甜桃满心甜蜜。昔日女盼外嫁,男盼外出的偏僻山村如今成为百花齐放、百果飘香、三里一景、五里一亭的大公园、大果园、大庄园。来到河套地区,沿着大堤自北向南,首先映入眼帘的“七彩邳庄”彩色沥青路,宛如一道彩虹,飘落在运河湿地鱼米之乡,田野间一群群白鹭在农民身边时起时落,呈现出美妙如画的田园风光。“梦享马兰”的奶牛基地祥和庄园通过慢道、绿道连接运河湿地万亩荷塘,成为远近闻名的鲜花小镇,城里人的休憩地和网红打卡地。
以点带线,由表及里,美丽大环线带动乡村文明
路域环境的提升带动了乡村文明的进步,各村居的“户户通”道路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做好村居“户户通”沿线文化定位,科学制定各具特色的通户道路硬化标准和景点打造方案,分别采用沥青、石板、方砖、鹅卵石、块石等材料,铺筑特色路面,既达到了经济实用的效果,又让村庄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在美丽乡村路中得到体现,村内“户户通”沿线群众对三堆五垛、违章搭建主动进行清理,自行绿化、美化门前环境。村民从穿着打扮、居住环境,说话做事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四好农村路”在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为群众带来了资金流、信息流、产业项目和农业品牌,又为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为展现乡村振兴成果的经济文化长廊,广大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枣庄市台儿庄区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