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梧州市长洲区泗洲村,绿荫叠翠中掩映着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宿客栈,以及游艇码头、中心公园和整齐划一的停车位,一幅特色乡村旅游生态美景展现在眼前。“除了经营特色小吃外,还有分红,一年收入3万多元。”泗洲村村民李美兰说。
据泗洲村党总支书记覃建良介绍,2015年泗洲村开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以来,整合各类资金6000多万元,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壮大。全村建有农家乐11家、民宿5家,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3万元,高出长洲区平均水平3000多元。“通过改革,泗洲村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也极大改善了村风民风。近年来,泗洲村相继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称号。”覃建良自豪地说。
敢于挑战,改出一片新天地
1993年,长洲区新兴村“两委”干部自发赴广东省学习,探索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广西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第一村。29年来,一路改革,一路收获。作为改革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村党支部书记莫志森说:“改革以前,村集体缺乏凝聚力,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也很低。股权改革不仅没有把村集体改弱、改没,反而壮大了集体经济,解决了村里的很多问题。”如今的新兴村已是富裕村,全村有11万平方米集体物业资产,市值近4亿多元。2021年,全村分红478.5万元。
2015年,长洲区承担起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重任,成为全国首批29个试点县(区)之一,也是当时广西唯一改革试点县(区)。通过改革,2021年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5.53亿元,比改革前的2014年增长了130.9%;集体经济总收入6682万元,比改前增长了74.7%。2021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万元,比改前增加了9700元,比广西平均水平多3612元。
2019年,梧州市万秀区完成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20年,梧州市完成整市推进第四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据梧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总经理王君伟介绍,2020年梧州市率先在广西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目前,全市农村产权挂网成功流转土地(林权)140宗27611亩,成交金额6.14亿元,成交额连续两年广西第一,促进了农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性增收。
“原来对外租赁的罗丈水库每年只有5000元,现在通过竞拍每年增加了18.3万元。”藤县太平镇新雅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理事长王威杰激动地说。长洲区龙新村位于市中心的89.18亩集体留用地,以前由于权属不清,村集体也没有资金开发,搁置了20多年无收益。通过改革,明晰了产权进行挂网招商,吸引了梧州市城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注资与村组集体合作开发,2020年7月向12个村小组出具了项目规划书。“项目建成后,村组集体零资金投入,将获得6万多平方米总价值超过2.4亿元的商品房和商铺资产。”龙新村党委书记潘锦松说。
梧州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创造了广西12个“第一”,2021年,成为广西唯一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经验交流单位的地级市,与此同时,蒙山县亦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通过改革,摸清了集体家底、界定了成员、配置了股份、健全了组织。目前,梧州市已经按照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进行顶层设计,搭起了制度框架,奠定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梧州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韦贤康说。
持续深化,激活“造血干细胞”
“2020年,梧州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今后的改革重心主要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规范集体资产管理。”梧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钟卫军说。
2020年来,全市整合资金近5亿元,建设项目1300多个,积极探索借力扶持“输血”、盘活资产“活血”、发展产业“造血”、抱团发展“生血”、服务创收“补血”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2021年,655个村10%以上实现了5种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060万元,比2020年增长11.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1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位列广西第一。
长洲区长洲镇竹湾社区探索自主开发及PPP模式,投资开发集体留用地,建设商业大楼、幼儿园、建材交易中心、汽车交易中心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三大中心”等物业,招商引进30多家知名企业进驻发展70多个经商项目,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50万元,同时带动300多户社区居民从事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建材、家具个体经营,每年增加务工收入约1800万元。岑溪市整合资金1700多万元,通过“产业规划+能人进驻+旅游消费”的模式,以绿云村为核心辐射发展了300亩火龙果、芒果、泰国红宝石蜜柚等特色产业,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
藤县太平镇陈垌村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分别兴办了年产90吨特醇米酒厂和年产70吨腐竹厂以及年产30万桶矿泉水厂,并利用腐竹厂、酒厂的下脚料作为猪饲料,建成了存栏肉猪、母猪共200多头的养猪场。“改革前陈垌村是典型的空壳村,现在90%以上农户参与‘三变’改革,以资金、土地、人工等入股,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2021年达到60.5万元,入股农户人均分红600元。”陈垌村党总支书记韦灿基说。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为了规范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梧州市通过组建“司法后援团”加强对集体经济合同审核,为有关村集体增加收入1263万元以上。据梧州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梧州市按照项目整合、实体强村、多元发展、示范引领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编制“一县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形成了既有顶层“规划图”、中观“设计图”,又有具体“施工图”的完整制度链条。今年初,围绕打造“广西千亿茶产业半壁江山”的目标,市、县、乡三级又分别制定了“六堡茶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融合互促”规划方案,按照自主发展、土地供给、劳务输出、资金入股、茶旅融合等方式,计划从2022年至2024年,全市行政村总数将按10%、15%和20%的比例从六堡茶产业中获得集体经济收益。(陈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阮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