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甘肃朱家沟:村子变美 生活变甜

罗赟鹏    2022-08-31 18:28:09    中国旅游新闻网

8月,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的朱家沟村山明水秀。村前,清澈的燕子河自西向东流向嘉陵江;村口,一颗1800年多岁的麻柳树宛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静静守护着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村庄。从麻柳树沿村道爬坡而上,一条从山峰峭壁间流涌而出的溪流绵延不断,构成了朱家沟山水风景画的主脉络,古道、古宅、古泉,古意盎然;石碾、磨盘、拴马桩,拙朴自然;“归朴园”“炼炉房”、朱家大院,一步一景。

“村里以前的路是又窄又脏的乱石土路,沟里到处是垃圾,天热时恶臭难闻,村民住处乱搭圈舍,房屋破旧不堪。”回想起6年前村里的景象,住在村口麻柳树旁的李成秀忍不住感慨。

据了解,朱家沟全村平整耕地只有450亩,其余的都是半山地,在退耕还林后,大批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村里也只剩下了一些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2016年3月,康县县委决定,在岸门口街道村朱家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得知消息后,麻柳树下的村民们乐开了花。

“整个村子历史文化悠久。所以朱家沟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就以修复古村落和挖掘弘扬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岸门口镇街道村(下辖朱家沟等自然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说。

“村道变宽,而且全部硬化了。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不再乱扔垃圾,垃圾还能集中定时清运。乡亲们的房子漂亮结实更有古色古香味了。”李成秀笑着说。

虽然村子变美了,可是如何将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村,又成了一道难题。2017年年初,在镇党委支持下,朱彦杰决定带领乡亲发展乡村旅游。村委会组织村里的家庭主妇做起了地道小吃,打铁老艺人重新开起了铁匠铺,村里还请来一批老艺人弹起土琵琶,唱响了毛山歌……

2017年4月15日,朱家沟旅游村正式运营,以“康县印象”为主题,通过味觉让游客感受民俗小吃美味,通过听觉让游客感受传统音乐的美妙,通过触觉让游客体验打铁磨面,通过视觉让游客感受中国传统古村落的质朴……就这样朱家沟村成为“康县农耕文化博物馆”。

2018年,中建集团投资6300万元在朱家沟村援建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由10多栋民宿客栈组成的古典建筑群在燕子河畔“亮相”,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燕河湾接待中心,提升了朱家沟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和乡村旅游品质。

“我们流转了十户村民空闲的房屋改建民宿客栈,两户村民从事旅游产业销售,一户做电子商务中心,先后带动30户人家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直接受益的村民达100多人,间接受益的村民达到300多人。”朱彦杰说。

村民陈彩梅当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外出务工,在接待中心投用后,她回乡被聘为服务员。“家门口就能上班,真的挺好。”陈彩梅说。

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旖旎的山水风光、古朴的农家小院,建成美丽乡村以后,朱家沟很快就声名鹊起,吸引不少外地人在此创业就业。在接待中心前台工作的何丹来自陕西商洛,看到朱家沟近年来的变化,她决定和老公留下来发展。“我现在每月有2400元收入,从家里步行10分钟就能到接待中心,工作稳定还能照顾孩子,日子美着呢。”何丹高兴地说。

如今,在朱家沟村,前来旅游的游客日渐增多,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大家期盼着为远道而来的游客送上更好的服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合力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