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海南:科技赋能农业 端稳中国饭碗

2022-08-30 17:22:12    农民日报

北纬18度的光和热,让地处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尤其是开展南繁育制种优势明显。

科技是国之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科技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已成为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作为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过800多家“育、繁、推”相关种企、科研单位8000多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每年有超过100万份以上的育种材料进入南繁基地,作物种类近40种。

目前,累计超过50万人次的科研工作者在海南开展育种制种,从杂交水稻到高产玉米,从抗病虫害的棉花到脆甜的哈密瓜,在我国已审定的4.9万个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随着种业发展需要,南繁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已由过去的粮食作物育种为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多领域拓展。

海南每年南繁制种面积近20万亩,以水稻、玉米为主,其次是棉花、大豆,南繁种子年平均产量约8000万斤以上。每年南繁育种面积约4万亩,以玉米、水稻为主,其次是棉花、大豆、高粱、蔬菜等作物。

种业科技创新开创海南新机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夯实。多年来,海南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加快推进南繁基地建设,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快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南繁硅谷国家种业创新高地。

依托南繁科技城等载体,海南引进大院、大所、大企和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首个中编机构中国农科院南繁育种研究中心揭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入驻17家知名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415家,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53家。

此外,今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运行,成为我国19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建设。

除了作物育种外,水产育种也是海南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一环。水产苗种业是海南渔业的优势产业,对全国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国主要的苗种产出区与供应区。

据统计,2021年海南罗非鱼苗产量53.6亿尾,位居全国第二位;海水鱼苗4亿尾,位居全国第四;虾苗产量2009.5亿尾,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南美白对虾苗2006.5亿尾,位居全国第三;贝类育苗产量位居全国第7位。

在科技支撑下,海南还立足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畜禽行业,畜禽产品供应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加大对保种场、繁育场等建设补贴力度,海南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保种场和170家良种繁育场,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中心两区三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琼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六棵树”(橡胶树、椰子树、槟榔树、山茶树、沉香树、花梨树)经济稳步发展,热带水果面积产量双升,渔业加速转型升级。海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

放眼当下,农业科技创新的种子已在海南这片热土生根发芽,南繁硅谷的建设让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牢;展望未来,海南将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全国乡村全面振兴,为科技赋能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南力量。(王松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操戈 邓卫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浙江:科技强农托起“共富”梦
下一篇:陕西延安宝塔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