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特色产业成为产业振兴的“压舱石”

2022-08-22 17:21:00    新华网

“我这100亩皂荚林,已经有10年的树龄,因为种植得太密,影响皂荚树通风采光,只有一小部分开花结果。你看,这一棵虽然只有鸡蛋粗,但前年结的皂荚卖了300元。去年春季,我从这块地里挖了15000棵皂荚树,卖了30多万元。这浑身是刺的皂荚,成为俺村群众的致富吉祥宝儿。”7月25日,在南召县留山镇土门村种植大户李士信自豪地说。

李士信在留山镇土门村陆续建立2个皂荚种植基地,栽植了7.8万棵皂荚幼树。他一个人没有时间侍弄这些苗木,就安排村里18户村民在皂荚基地务工,从事除草、打药、剪枝等活计,人年均务工收入10000元以上。72岁的任广付一家4口人,儿子有点智障,儿媳患精神病。李士信就安排任广付父子俩长年在基地务工,每天每人收入100元,解决了其增收无门的难题。目前,土门村皂荚树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200多亩。

皂荚产业在土门村是一个家家参与、家家受益的富民产业。早些年土门村致富能人李奎福骑着自行车到附近乡镇走街串巷收皂荚,然后把收回来的皂荚剥成“皂荚籽”,第一年碾了300多斤皂荚籽,卖后净赚了1000多元,赚得第一桶金。这个消息像插上翅膀一般,传遍了十里八乡。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没过两年,土门村里机灵人都摇身变成了收购皂荚“老板”,开始走南闯北收购皂荚。每年农历八月到第二年春天,他们带着自己的“密码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详细记载着全国各地每一棵皂荚树的具体位置、皂荚产量、往返线路等,按图索骥,几乎跑遍全国各地的乡村,遍寻皂荚树,采摘皂荚板,最远的跑坐着飞机到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收购皂荚,原材料收购、加工产品销售辐射国内18个省份。

皂荚全身都是宝,皂荚刺,俗名叫天钉,是一味中药,可以入药治病;皂荚皮,加工后是制作洗化用品的原材料;皂荚米,可以食用,有助于美容养颜。近年来,在皂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指导下,河南省林科院和南召县政府联合开展皂荚新品种创制,相继培育出果用皂荚新品种,把皂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牢牢攥在手中,为皂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基础保障。

南召县留山镇党委书记王小东介绍,仅土门村就有200多户群众每年冬季外出购买皂荚,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把全国80%的皂荚从各地采集、收购回来;300多户从事皂荚种植,500多户群众参与皂荚加工、皂米分拣,形成皂荚育苗、种植、购销、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1.3亿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特色产业要当好“压舱石”。按照“1+3+N”产业布局,南召县持续抓好柞蚕这一传统产业,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3个支柱产业,艾草、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重点建设辛夷、杜仲、石斛、连翘等十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新发展仿野生林下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扶持发展10家中药材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造福山区群众。(廖涛、范定臣、杜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珙县 探索农村“三资”智慧监管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17部门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17部门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