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一句话道出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蔬菜产业的名气。
年楚河边,34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村抱团发展,“一园三区34基地”的发展布局日趋完善。这里有西藏自治区首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首个出口蔬菜备案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66万亩,年产量1.2亿斤,产值近2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十余县(区)种植蔬菜近10万亩,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高原绿色蔬菜基地。
全县7000多户农户中,有3200多户、1.8万人从事蔬菜生产,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在现代蔬菜种植产业的带动下,白朗县建档立卡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79元增加到2020年的1.28万元,现代蔬菜种植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产业、致富产业。
白朗县平均海拔4200米、年平均气温仅5.9℃。早在20多年前,现代蔬菜种植产业在白朗县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零星种植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大都仅限于自给自足。1998年,山东援藏干部了解到白朗县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并积极加以引导,此后历届山东援藏队伍接续努力,始终把蔬菜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牧民脱贫增收的重点,不但给予项目资金、农业技术等支持,还耐心地找农牧民聊天谈心、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手把手地教授种菜技术,蔬菜产业才真正被农牧民接纳。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期,蔬菜产业被白朗县作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脱贫产业大力扶持,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累计获得产业扶贫资金3.95亿元,扶贫信贷资金8500万元,共实施7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
多措并举之下,白朗县的蔬菜产业破茧成蝶般蜕变:种植品种从过去的“老三样”发展到黄瓜、西瓜、西红柿、鲍芹等140多个蔬菜瓜果品种;从济南市引进蔬菜种植技术,山东援藏干部与当地农牧民反复研究试验,总结出一套高原蔬菜的种植技术;从最初菜农不肯种、不会种,到如今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藏族菜农队伍已茁壮成长起来。
2019年,白朗县迎来第九批山东援藏干部。他们成立了农业“小组团”,为白朗县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马金栋,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政府副秘书长、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杨翠彬,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立旺,济南市援藏干部人才领队、白朗县委副书记李盛利为组团成员,定期开会,集中研究,同时协调7名管理、技术及销售人员常驻白朗县,负责生产一线的问题。截至目前,他们已先后邀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农科院、寿光市农业农村局专家5批60余人次深入白朗县指导。
这种“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柔性人才”的组织方式,可灵活应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虽然蔬菜产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山东的一些农业大县相比,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杨翠彬介绍,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援藏队伍要在提高科技水平、壮大产业链等方面下功夫,助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援藏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效果已逐步显现。一批适应高海拔气候特点的果蔬新品种被引进、推广。2019年以来,白朗县从山东引进番茄、黄瓜、辣椒、白菜、西瓜、西胡、鲜食甜糯玉米等15类蔬菜新品种共计90余个。以从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引进的白菜品种“高绿2号”为例,在白朗县巴扎乡、强堆乡推广面积近200亩,每亩增收2000余元。
实施果蔬项目12个,新建大棚9栋、2.19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大棚59栋,改造提升智能联栋温室2栋4600平方米;新建果蔬加工车间1处、果蔬冷藏保鲜库2处、仓储库房1处,购置安装果蔬加工生产线2条、冷链物流配送车1辆、装卸叉车1台……通过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补齐了种植、冷藏、加工、分拣、包装、配送的全产业链条。
为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2021年,山东援藏工作队发起“对标寿光·高原果蔬产业提升行动”。当年4月至10月间,工作队共邀请36名山东果蔬和农牧专家到日喀则市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和措施。在2021年10月举办的如意庄园·珠峰绿色果蔬产展发展高端论坛上,专家们在前期调查、研判的基础上,讨论形成《日喀则市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从目标定位、产业结构等八个方面,对白朗县蔬菜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改变来自于老百姓切身感受的点滴。
曲奴乡麦措村曾是一个贫困村,白朗七彩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入驻后,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麦措村顺利脱贫。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发展蔬菜全产业链,又增加就业岗位300余个,让脱贫成果更稳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