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在上庄镇西马坊村“京西稻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基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人机防治水稻和玉米病虫害启动仪式,现场展示了多项植保创新技术,为海淀区农药减量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活动现场,全体人员观摩了植保无人机防治京西稻主要病虫害的过程。此次飞防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并适量添加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将防治病虫害和提质增产相结合。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该防治方案还创新性地在农药中混合螟蛾类害虫食诱剂,将害虫成虫集中诱杀,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害虫的产卵数量,将传统的灭杀幼虫改为成虫和幼虫统一杀灭,是害虫防治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极大增加了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
据承担此次飞防任务的企业负责人介绍,此次将对1400亩京西稻无人机施药,预计在2天内完成,抓住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采用无人机自动施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强了施药效率。
“自2018年首次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以来,海淀区已连续4年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向敬阳介绍,智能植保无人机代替人工喷洒药物,不仅省时省力省人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推动了农业的绿色发展。
据海淀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禾介绍,2022年,海淀区农技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内绿色防控企业以及海淀的种植园区多方合作,集成了一批新型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形成了一套病虫害防治新体系。该体系包括螟蛾食诱剂、夜蛾食诱剂诱杀技术,害虫信息素协同农药增效技术,多种赤眼蜂混合释放技术,以及无人机撒施缓释颗粒剂防治玉米害虫等新型技术。这些新技术在海淀区甚至北京都是首次使用。
未来几天,玉米病虫害飞防工作也将如期开展。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向东介绍,此次海淀区在北京市采用无人机防治玉米病虫害,首次使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缓释颗粒剂与无人机撒施技术。该技术适用于玉米喇叭口期,通过无人机将生物农药颗粒剂撒施滚落到玉米喇叭口中,从而能够极大地增加持效期,保护玉米在此时期不受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甜菜夜蛾、黏虫等迁飞性害虫危害。这一新型防治技术与传统化学农药喷雾相比,防效至少提高36%。
与此同时,海淀区还将首次通过无人机在玉米田成对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扩大了害虫的防治范围,常见的玉米害虫都将被赤眼蜂寄生。该技术采用特殊结构的释放器配合无人机,一次释放两种不同种类的赤眼蜂蜂球,两个蜂球用细线连接,降落时有极大概率悬挂在玉米上,可以避免雨水天气影响,提升赤眼蜂的孵化效率,极大增强防治效果。
此次启动会通过展示上述植保创新技术,进一步宣传推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应用与示范,为海淀区农药减量示范推进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腾飞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