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九年前,从事餐饮的崔全胜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回到了北京昌平红泥沟村,创办了合作社。
从服务业跨到农业,没有任何经验的崔全胜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看别人种草莓自己也想种,但草莓怎么打梗、如何种植管理,他全然不知。凭着一股聪明劲,他通过在网上学习、看书,渐渐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还是找不到窍门。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他听说政府对创业者,特别是从事农业的人员有专门的培训,于是崔全胜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经过农业技术推广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等一系列的培训后,他逐渐摸清了农业种植、农业企业管理的门道,很快便尝到了做农业的甜头。
红泥沟村位于昌平区西部,属半山区,土地资源有限,村民多以传统种植为主,农民增收缓慢。如何让农民增收、城市居民吃上既能美化环境又安全健康的蔬果,成了崔全胜经常琢磨的事儿。于是,这位五十出头的退伍军人带领团队开始研究阳台绿色农业(阳台盆栽蔬果和庭院绿色)。
在盆里种果蔬、根据品种搭配营养土、物理消毒……带领种植团队,崔全胜积极参加培训,多次进行种植试验。试验成功后,他利用发动村民废弃宅院种植阳台盆栽蔬果,并免费为农户发放盆具、营养土、种苗,邀请专家全程进行集中培训和技术人员入户指导,种植合格后由合作社上门回收,再到基地统一包装后推广销售。经过几年运营,他带领农户种植的盆栽蔬果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如今,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一家融合发展的京郊农民合作组织,即通过发展阳台盆栽蔬果,吸引大批市民下乡进园区,满足市民对田园梦想和绿色生活的追求。同时,借助科普教育的形式将产品销售到城市社区、中小学校、素食餐厅、星级饭店等,实现农产品进城。
盆栽蔬果项目的成功了,让崔全胜更有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红泥沟村的红土是宝贵的资源,于是经过认真实地考察,又推出了红泥泥塑文化项目和生态农业种植。他利用红土地富含铁元素、具有天然种植优势的特点,在园区种植了50余种富铁蔬果等农产品,挖掘红泥文化内涵,开展红泥泥塑和盆栽蔬果进校园、进社区、到园区等一系列手工及种植体验活动,深受市民喜爱。发展乡土文化、泥塑文化促进了园区的农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在此期间,崔全胜申请了阳台蔬果专用营养栽培袋、小型组装式可移动可伸缩栽培架两项国家专利,并创办了“红泥乐农场”品牌。近年来,园区被评为北京农业好品牌、北京市优级农业标准化基地和北京市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与一般农民合作社不同的是,圣泉农业合作社是北京市农广校的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作为一家农民合作组织,为何要开展这项工作?“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帮助更多人到农村创业就业是我的一个梦想。”崔全胜说,如果从农业产业链的全局看,把农民田间学校建在合作社,其实是一项有利于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他坦言,就合作社而言,仅凭一家之力推广阳台盆栽蔬菜产业力量不足,要在北京市场乃至全国打响这一产业的招牌,就必须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了解并参与其中。下一步,合作社将打造退伍军人创业基地,让广大退伍军人也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干出一番事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如今,在合作社的基地,经常可以看见来自各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此接受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并不局限于阳台盆栽蔬菜种植,还包括蔬菜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近年来,合作社为当地农民以及上海、天津、石家庄、长春、太原等地区的高素质农业人才进行了多次绿色蔬果种植技术培训、生产标准化和绿控知识的培训,积极培养农村青年、农村能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人员等不同群体来基地进行创业创新。(孙新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