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自西向东分为山区、平原、丘陵三种地势,面积各占1/3。近年来,沂南县立足三种地势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和潜力,积极争取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三种土地政策,修复生态、拓展有效耕地面积。
沂南县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耕地“非农化”遏制和“非粮化”清理,一手抓耕地保护,稳定有效耕地面积,一手抓耕地后备资源和劣质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稳步提升的基础上,稳住了9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基本盘”。
多措并举增面积
县城西部20公里深山里的依汶镇后峪子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干巴村”。村落零散地分布于大山的山坡谷底,2400余亩“皮带地”“簸箕田”遇到干旱年份往往因缺水少雨而绝产。近年来,该村通过实施“山、水、林、田、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深翻、平整山坡土地4976亩,新增耕地744亩。
县域中心平原地区的界湖街道金场村,是沂南县历史上享有盛名的“金子村”。一百年前,这里的群众就采取钻井、打洞等方式,实施地下采金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不合理开采,致使200余亩的村居形成了“悬空”的地质危险区。该村利用废弃独立工矿复垦政策,将危险区群众进行异地安置搬迁,对“悬空区”进行土地复垦整治,辅以水利设施配套,建成了200余亩粮食生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区。
“通过以点带面和精心组织,近年来,沂南县共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整理土地25万余亩,新增耕地7.3万余亩;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2万余亩,新增耕地0.98万亩;实施废弃工矿复垦项目0.29万亩,新增耕地0.29万亩。三项累计新增耕地8.57余万亩。”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健介绍。
因地施策提产能
沂南县西部山区的孙祖、岸堤、双堠等乡镇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农村居民点散乱,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该县立足山地实际,采用“绕山梯田”建设模式,一方面与“村村通”“块块通”等交通项目对接配套,提升耕地“阡陌交通”能力,另一方面采用石砌田坎、节水灌溉等“坡改梯”建设技术,提升耕地的蓄水保肥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和提升基本农田的生产效能。
孙祖镇位于县域西南部,其特色农产品“孙祖小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而用于制作优质小米的谷子生长需要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土壤。“为了保证谷子的品质和产量,我们县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在项目立项前,由业主方在整个镇域范围内选定适宜地块,土地整治中心将所选地块进行立项开发,建立生产大基地”。沂南县土地综合整治中心张家润主任介绍说,正是通过这种整治方式,“孙祖小米”的产业链一改过去单一的“谷子—小米”模式,向婴幼儿米粉、老年米粉等多模式转变和延伸。
在辛集、苏村等乡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建设“网格化”基本农田。采用深耕、深耙机械深翻土地,使用农家肥培肥地力,利用喷灌、滴灌的节水技术保证水源供给;采取兴办规模化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既稳住了沂、蒙、汶三河六岸平原地区“粮仓”的农业生产基础地位,又丰富了当地城乡群众和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群众的“菜篮子”。
县域东部的长虹岭地带属低丘陵地区,土质松散、矿物质丰富。为改善土壤蓄水保肥条件和能力,当地政府引导和鼓励群众,以“倒流水”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止水土沿坡流失;稳妥实施土地流转,鼓励种粮大户承包坡下土地种植粮食,打造小麦、玉米等粮食优质生产基地;引导群众在长虹岭顶部砂壤土质,磷、钾含量高,透气性良好的地区建设花生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花生种植产业。
奖惩结合保耕地
为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沂南县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质地结构优良、肥水条件较好和城镇周边的地块优先确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对这些永久基本农田,该县采取逐地块填制《基本农田登记台账》、填写《基本农田保护卡》、与地块使用人签订《基本农田地块保护目标责任书》、在区片显要位置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碑”等方式进行特殊保护。
沂南县将耕地保护责任进行“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置”,实施“奖惩融合”双向战略,按三级架构实施“田长制”。县、乡镇、行政村党委一把手分别作为辖区内一、二、三级田长。各级田长分别对辖区内的耕地保护工作负总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护责任全覆盖”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新格局。同时,该县对乡镇耕地保护目标和田长制落实情况、违法用地管控成效等进行绩效考核,依据结果设置一、二、三类奖励等级,压实乡镇和行政村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
沂南县的耕地保护和利用秩序越来越走向规范化。据沂南县人民政府县长冉凡亚介绍,在2021年,有3个乡镇获得一等奖,5个乡镇获得二等奖,7个乡镇获得三等奖。同时,有2个乡镇的2名分管负责人因新增违法占地问题受到约谈和诫勉谈话,有3名村两委成员受到免职处理。(翁振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