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走进重庆农科院鱼菜共生人工智能工厂——

养鱼不换水 种菜不施肥

2022-06-16 16:08:19    农民日报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人工智能工厂内,这项技术得以实现。

“经过7年努力,我们打造了国内首家工厂化鱼菜共生生产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平台。”重庆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苟小红介绍,鱼菜共生人工智能工厂生产区域包括了蔬菜栽培面积2000平方米、蔬菜育苗面积1000平方米及水产养殖水体800立方米,每年可以产出绿色蔬菜100吨、大口黑鲈160吨。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之一,鱼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但现在的养鱼存在一些问题。”苟小红说,传统的池塘养鱼需要占用耕地,且鱼的粪污及未吃完的饵料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这些都是传统淡水养鱼遭遇的挑战。

如何在这些挑战中突围而出,重庆市农科院的专家在7年前就开始考虑该问题。变废为宝,这是农科院定下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专家们选择了两条路径,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把农业变成工厂化、智能化。

“有目标,有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拦路虎’:技术。”苟小红说,当时,工厂化鱼菜共生的技术及设备在国内均没有,国外虽然有,但成本太高,且不一定适合国内使用。

经过多次考察、长期研发,重庆市农科院终于掌握了工厂化鱼菜共生的技术,研发了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精量投饵机、鱼粪浓缩生化处理系统、蔬菜无人化育苗系统、温室智能物流系统、分光式立体栽培系统等25台套,并获得了17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工厂内的高密度养鱼池内,通过传感器可以实现养鱼水质精准监测预警,投饵、捕捞分级等作业可以实现机器换人,实现了补水、投饲、供氧、温控、粪污处理等各环节智能化作业。在蔬菜种植区,实现了“一粒种子到一棵菜”全程无人化作业。同时,鱼类养殖产生的养殖粪水被转化为肥料,用于蔬菜种植。

目前,工厂内的蔬菜每平方米每年可收获80公斤,产量为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养鱼密度每立方米可达100公斤,约为池塘养鱼的20倍以上,且相比传统养鱼,鱼的养殖周期缩短二分之一,可节省20%的饵料。

“该项目可以解决传统水产品面临的在长江‘十年禁渔’期间保供增收与生态保护、耕地占用、劳力不足等产业发展难题,探索长江珍稀鱼类工厂化繁殖。”苟小红说,通过鱼类工厂化繁育系统,未来重庆市农科院还将与重庆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长江鱼类保护性繁育,实现增殖放流。(冯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河南新野:津湾桃树结出乡村振兴“致富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