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岷江之畔,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平原考察粮食生产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总书记的这番要求,既是对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天府之国”明确自身职责、肩负重要使命提出的殷切期望,更是从全局出发对新时代如何更好端稳中国饭碗的明确要求。
地为粮之本,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世界近1/5的人口,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提醒着我们土地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很紧了。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要切实做到藏粮于地,一方面我们要在“保数量、管用途、挖潜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成了我们的核心发力点。
皮为毛之存,毛为皮之附。在习近平总书记此番考察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片区面积达到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1500亩。若不是拥有如此优越的良田基础,永丰村怎能实现“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怎能让种粮大户们在田里进行“两高一优”的良种大赛,又怎能支撑起最高亩产900多公斤的高产量?放眼全国,也正是得益于我们近年来紧紧扭住耕地这个“要害”,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果说良田、良种和良技是保障我国粮食连年丰产的三大要素,那么,良田就是“因中之因”,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之基”。
但同时也要看到,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有关数据,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其中1/3属于高标准农田,2/3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利用,耕地基础地力呈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还有一些地方,早年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则“标准不高”,并没有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合格线”。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多有部署。在标准上,总书记叮嘱,“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在投入上,总书记强调,“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在监管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响鼓重锤,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我们要深入理解总书记系列要求的精神内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将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地,让高标准农田不折不扣、实至名归。
今年3月9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修订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可遵循的国家标准。未来更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天府粮仓”将出现在沃野千里、广袤田畴,我们稳产保供的信心越来越足,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会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毕竟,好粮仓就是硬底气。(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