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也能种麦子?带着疑问,在水稻种植大省江西,记者驾车搭乘渡船,来到长江江心——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探访这里的种植大户“与水抢麦”的“稳粮经”。
江西适合种小麦的地方不多,基本都在九江市,而九江15万亩小麦中,江洲镇就占到4万亩。江洲镇“镇如其名”,是长江上的一处江心洲。那么,四面环水的江洲镇又为什么会种植旱作的小麦呢?
“我们这里是沙质土,存不住水。”江洲镇蔡洲村种粮大户蔡锦龙告诉记者,由于纬度较高,再加上独特的生态条件,江洲镇逐渐形成了江西省独树一帜的种植模式。不过,尽管村里土地适合小麦生长,蔡锦龙却不是种小麦的“老把式”。“我们这里过去主要种植棉花,2015年之后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蔡锦龙坦言,他也是边种边摸索经验。
虽然是旱作区,可长江上毕竟多雨,去年蔡锦龙就曾吃过亏:“到了收麦时,一连下了两三天大雨,400亩小麦近一半烂在了地里。”
如何“与水抢麦”?蔡锦龙今年的方法一是快收,二是早收。
今年,从安徽蚌埠、河南驻马店等地来了80多台收割机,加上镇里自己的收割,一共100多台投入夏收。“一有下雨的苗头,我连夜就要盯着收割机。”蔡锦龙白天站在码头望、晚上站在地里盯。
江洲渡口的渡船是进出江洲镇的唯一通道,为了确保跨区农机顺利上岛,江洲镇在农机运输高峰时段加开船舶,确保“支援到位”。从5月13日夏收开始到5月26日收购商返回,大面积机收作业控制在一个星期左右。同时,江洲镇4家烘干厂也马力全开,小麦全程“不落地”,进一步缩短时间。
“小麦含水高价格就低,但为了降低受灾风险,我也会早收一部分小麦以低价售出,在产量和收益上形成梯度。”蔡锦龙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小麦最高亩产达到1050斤,比往年平均值高出近一倍。
尽管与黄淮海麦区动辄1200至1300斤的高亩产比起来还有差距,但这却是蔡锦龙等江洲镇种粮大户结合本地实际精心挑选品种、设计茬口的不易成果。
“我们在品种上选择了来自江苏扬州的‘扬麦’系列,这种麦属于‘红麦’,抗病性更好,与适合黄河流域的‘白麦’相比更适应我们这里的气候。”蔡锦龙说。
收完小麦,蔡锦龙就要忙着种大豆了,他要确保下一季小麦能够及时播种。除了“麦豆”模式,江洲镇还有1.7万亩水田小麦采取“稻麦”模式。“我们也试验过‘稻油’轮作,但是油菜的耐水性更差,油菜比小麦播得早,时间上也会与水稻产生冲突。”蔡锦龙算了一下,“稻麦”模式平均亩产水稻1300斤、小麦600斤,牢牢稳住粮食生产。
“现在种庄稼必须相信科学,才能确保颗粒归仓。”蔡锦龙说。(张金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莫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