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山东青岛:

万亩农田“减塑” 守护绿色耕地

2022-05-17 16:21:00    农民日报

山东青岛平度市田庄镇的廉家粮油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李洪元早早便忙开了。前段时间刚下过一场小雨,土壤墒情不错,他打算今天把花生下了种。指挥着一辆满载着地膜的货车缓缓开进合作社,李洪元信心十足:“今年花生产量也不会错!”他告诉记者,去年青岛市农技中心在他的合作社种植基地安排了不同类型、不同配方的地膜花生覆膜试验,由于雨水充足,使用降解地膜的花生测产亩产平均达到1000斤左右,产量最高的达到1107斤。

记者从青岛市农业技术中心了解到,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增产增效等方面表现亮眼,更能在自然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减去了残膜回收的麻烦,省时省力还环保,一举多得。去年尝到了“甜头”的李洪元今年打算在品种示范田里继续使用,他告诉记者:“使用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花生根系发达,叶片也加厚了,产量每亩提高了100多斤。去年一起观摩的周边老百姓看到了效果,今年也一起跟着用了。”

胶州市胶西街道是马铃薯生产主产区,马铃薯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对于地膜使用需求比较大。“过去的旧地膜不能降解,留在地里不仅影响庄稼生长,还妨碍农机作业,非常不方便,自从政府推广了可降解的地膜给农户免费使用,我们再也不用人工进地去捡拾残膜,人工成本降下去了,马铃薯产量还上去了。”说到可降解地膜,苑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增太连连夸赞。

全新降解地膜的推广如火如荼,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也不容忽视。在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屯村怡禾家庭农场的农膜回收站里,农场主王志涛正在把前一阵收回来的农膜残膜打包:“这些地膜每隔一段时间会统一送到有专业资质的企业去处理,加工之后就能再利用了。”他告诉记者,他的农膜回收站负责周边10个村庄的残膜回收,年回收能力10吨,去年一年收了地膜7.72吨、棚膜0.86吨,王志涛指着麦地里的黑色滴灌带告诉记者:“这些黑色滴灌带,就是废旧残膜回收再生产的。”

农业的底色是绿色。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农膜污染防治当中,通过“新推广+旧回收”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传统地膜减量、替代、回收等农膜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为农田“减塑”,守护绿色耕地,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岛集成了一套适合本地马铃薯生长的降解地膜应用方法和技术模式,有效带动了国标膜、降解地膜的推广和使用。同时,在涉农区域设立农膜残膜回收站点340个,织密地膜回收网,划分责任区域,实行网格监管,每个回收站辐射8-15个村,基本实现了全市涉农镇村农膜残膜回收站点全覆盖。据统计,青岛全年各类农膜使用量2.57万吨,回收废旧农膜2.42万吨,回收率达94.2%。(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下一篇:2022岳阳湘阴樟树港辣椒文化旅游推广周启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