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

高云才    2022-04-25 15:53:32    人民日报

实践反复证明,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必须牢固树立耕地保护意识,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一方面,要坚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管住耕地数量,喊口号不行,搞变通更不行,必须扎牢耕地保护篱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耕地占补平衡上弄虚作假,搞“狸猫换太子”;有的地方自认为有搞绿化的“尚方宝剑”,没有湖非要占用良田挖个湖;有的认为不用18亿亩那么多,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行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

农田就是农田,必须管住耕地数量,加强用途管制,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要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

另一方面,要坚决守住耕地质量红线。提升耕地质量,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规划,因地制宜,统筹生态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农田必须是良田,必须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我们端牢饭碗的底气就更足。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已有明确的时间表,有了清晰的路径图。“十四五”期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根据规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仍有不少中低产田,要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稳定提升粮食产能。

耕地稳,则粮食稳。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大国粮仓并非高枕无忧。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会越来越重。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定要警钟长鸣,不能轻言粮食已经过关了,必须把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抓在手里。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实践反复证明,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千古河套建良田
下一篇:“乡村伴读计划”启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