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4月14日,游客徜徉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阳店镇南宋村50余亩牡丹花海中,拍照留念。
张雨义 摄
近期,河北深州蜜桃观光园上万亩桃花竞相绽放,如虹似霓,成方连片,美不胜收。恰逢周末,前来踏青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是国内乡村旅游热度不减的一个生动缩影。
日前,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2022年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8.0%。从数据来看,今年清明假期国内出游人数同比减少,受到本轮疫情的影响,跨省长线游不佳,但并不是说人们的出游需求减少了,此次清明假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乡村旅游热度持续上升。
据携程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乡村旅游订单占比较疫情前提升20%;2022年以来乡村旅游较2019年同期已恢复92%,是复苏势头最为强劲的旅游品类之一。
各地发力
推进乡村文旅复苏
春季陇原,桃红柳绿、山花浪漫,一片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色。比这景色更为靓丽和让人振奋的是一组乡村旅游数据。2021年甘肃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31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90.33亿元,分别恢复至疫情前的103.20%和114.80%,显著高于国内旅游的整体恢复比例。乡村旅游已然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引领甘肃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戴着口罩抓发展。”去年以来,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有序恢复发展,稳步推进文旅产业复苏,而乡村旅游成为多地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首选。江苏省创新实施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并联合省内金融机构推出“乡旅E贷”专项信贷产品,引导和支持乡村文旅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浙江省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陕西省编制《陕西省“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秦岭地区农家乐(旅游民宿)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甘肃省立足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超前布局乡村旅游,加快培育业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积极建设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清明小长假三天,从乡村旅游消费力看,北京排名第一。记者从北京市文旅局了解到,此次清明假期北京市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09.6万人次,同比增长7.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6.4%;营业收入14850.2万元,同比增长28.3%,比2019年增长42.8%。假日期间,北京市乡村对外经营的民宿客房接近万间,平均入住率超过70%。“虽然我们已经是村里最大的酒店,但4月3日那天依旧是一房难求。”位于北京延庆度假区珍珠泉村的天香源乡村酒店老板向记者介绍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告诉记者,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原因有三:第一是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市民只能选择本地游和周边游,这样乡村旅游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第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供给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例如北京周边一些大型的休闲度假村,业态涵盖众多类型,有文化体验型、体育体验型还有科技体验型等,这对乡村旅游升温肯定有促进;第三,近年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积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与进入,促进乡村旅游不断适应当下社会发展,不断拓展目标市场、丰富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最美的时代遇见最美的乡村,乡村旅游不仅仅是游客的乡愁归处,也正在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引领文旅产业复苏的排头兵。
注重体验
利用优势做文章
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休闲旅游,这一旅行方式追寻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贴近大自然。乡村旅游经济的大幅升温,带动了乡野美宿、露营、户外等产业兴起,也进一步带动了城市近郊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普及,“体验感”成为当下游客选择乡村旅游时的首要关注点。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摘果蔬、体验农牧文化……乡村旅游给了游客追忆乡愁的机会,用切身实地的真感受,感悟回归自然的惬意。
又到梨花盛开的季节,紧邻黄金旅游线109国道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谷山村景区,成了北京及周边省市游客的打卡胜地。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短途踏青之旅,门头沟区策划推出“花开”“品味”“享宿”“活动”四大版块内容,包含七条特色踏青赏花线路,谷山村景区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以“生态+民宿”“生态+文旅”“生态+农业”为主线,融入赏花、民宿、古道、亲子等元素,让游客实地体验自然、美食、非遗、红色、文化、农业等“多业融合”。
踏青赏花之余,谷山村景区的另一大看点则是农耕文化。踏着由石磨盘铺就的台阶进入谷山村,风箱、木制平板车、拖拉机、收割机、粮仓、水车等散布在田野间。农耕博物馆内,犁耙、点种筐、锄头等农具以及东方红推土机、铁牛四轮拖拉机、解放牌汽车等应有尽有。看着这些有故事的老物件,如同在与旧时光对话。
如今,利用好乡村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农牧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已成为注重“体验感”的乡村旅游提升品质的重要途经。坚持以农牧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充分彰显新时代乡村的生气和魅力。
一游兴百业,美景富千村。在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下,无数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让广大农民群众富了口袋,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了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
科技赋能
“云”上游带来新气象
清明节后,甘肃省兰州市气温迅速蹿升,皋兰山上的农家乐也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走进一家院落,找一片树荫下落座,泡一杯茶水,点一份柴火鸡,劈柴在炉膛中燃烧,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架在院子中间的摄像机将这里的一切都记录在了“云”端。
近年来,甘肃省开发了全省乡村旅游电子地图,开通“陇上相遇”乡村旅游视频号,以乡游、乡见、乡识、乡宿、乡味为主题,策划线上活动和原创内容,拍摄制作有趣味、有温度、正能量的乡村旅游短视频,全方位展示甘肃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
不仅仅是甘肃,为更好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各地都在积极运用“旅游+科技”推出的线上旅游产品,与游客“云”相会,线上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大幅度提升。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在线上开启2022年“嘿多好哇”短视频大赛,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家平台开启话题并发布预告,话题热度高达443万,“直播中国”慢镜头直播聚焦宏村月沼,新华网安徽开启了“皖美春光——塔川寻梦”图文“云”直播,观看量达到50余万人;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梨花旅游文化节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全网浏览量突破600万人/次,阜城梨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广大网友认购“百年梨园”古梨树300多棵,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察看梨树长势。
“云”旅游为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运用科技赋能乡村旅游,将进一步升级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