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筐”,现在“四个桶”;过去“大杂烩”,现在“随手分”;曾经“嫌麻烦”,时下“好习惯”……针对农村垃圾分类怎么分、谁来分、可持续等难题,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卜落林村依靠一张网格图、一块公示牌、一个红黑榜,以党建引领促思想认识转变,以精分精投促生活方式之变,以奖优罚劣促习惯养成之变。如今的卜落林村,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外化于行,走出了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
记者看到,在卜落林村的公示栏上,上面记载着村民分出并投放的4种生活垃圾的收运单位、时间、最终去向和责任人姓名及职责等内容。村里的垃圾桶(点)平面图、垃圾分类红黑榜、监督单位、村规民约也在其中。公示栏旁“卜落林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设有垃圾分类宣传间、有害垃圾归集间、可回收物归集间、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存放间、垃圾桶清洗及污水收集池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村里的每个家庭,都配置了一组脚踏式分类垃圾桶。在村庄主要街巷,安装配置垃圾分类收集亭7个、分类垃圾桶70多个,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推行垃圾分类是一个从认识到身体力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卜落林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将全村212户划分为4个大网格,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总网格长,村“两委”成员分别担任4个分网格长,每个网格再安排区域内的3—5名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指导、监督、宣传,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人管、管得好。
卜落林村将垃圾分类“三述”作为主题党日的固定动作,每月组织党员干部讲学习情况、实践体会,动员党员走在前、当标杆、作表率,由点扩散、延点及面。把垃圾分类与文明实践相结合,将每月第三周的周日定为村庄“志愿服务日”,组织农村女户主、村民代表、中小学生三类重点对象,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向村民发放倡议书、垃圾分类宣传册、编排小短剧等方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的氛围内接受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不会分、不会放,一直是阻碍垃圾分类的难题。卜落林村创新实施三分法、上门收,有力推动了垃圾投放收集由“分散无序式”向“集中规范式”转变,大大提升了垃圾分类成效。
目前,垃圾一般被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标准细、实操性难。卜落林村因地制宜推行“三分法”,先由村民按照“烂”与“不烂”进行简易分类,将厨余垃圾等容易腐烂的垃圾放进绿色桶,其他不易腐烂的放进灰色桶,有害垃圾单独装袋,由专职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此外,为了方便垃圾收集清运,卜落林村变“村民投”为“上门收”,专门组建垃圾分类收集员队伍。每日7点前,村民将脚踏式分类垃圾桶放置在大门口等待核验;7点—8点,由网格员走街串巷,对分类质量进行上门验收、二次指导,对未分类正确的指导村民再次分拣,通过验收的则做好标记,等待统一清运;8点—9点,由保洁员负责统一清运,并按照“四分”标准进行再分拣,实现了垃圾精准分类投放。
在卜落林村,家家户户门外都挂有垃圾分类“五亮”公示牌,亮身份、亮姓名、亮人数、亮考核、亮级别。其中,级别分为垃圾分类示范户、普通户和达标户,每户的级别根据考核星级确定。好与不好一目了然、行与不行清晰可见,让村民在比学赶超中不断增强垃圾分类积极性。建立“红黑榜”晾晒机制,累计共有40余户家庭上“红榜”表扬、30余户家庭上“黑榜”公示,督促整改垃圾投放、垃圾落地等问题30余项。卜落林村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设定志愿服务、建设管理、垃圾分类等八大类奖惩项,每月可根据积分情况换取相应奖励,让村民更加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徐军 高玉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