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种粮又种豆,全年有收成

2022-04-11 16:55:02    农民日报

近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10余位老师和20余名学生,来到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给农民手把手传授春大豆种植技术。这里有3000余亩青脆李,其中1000余亩属幼果林,根据区里的要求,今年和明年要在中间套种大豆。

今年,通川区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8.43万亩。按计划,各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均有增加,尤其是大豆,那么土地从何而来?该区将通过全面实施水稻和油菜轮作,以及通过幼果林间作、复耕撂荒地、腾退低效经济作物等手段,全面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我们今年要扩种大豆4.98万亩,任务已经全部下到各乡镇。”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馥繁说,不少乡镇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增加数倍,如金石镇将在去年3000亩基础上增加到8000亩,江陵镇增加幅度更大,将从去年1000亩增加到5700亩。

 

转变旧观念,盘活闲置地

金石镇位于通川区北部山区,平均海拔800米,全镇3.2万亩耕地,有2万余亩梯田。“梯田共有七大板块,其中陈家坪梯田和土门梯田离金石云顶大型野生动物园近,曾经一度被当作配套景观,搞农旅融合,夏季种水稻,冬季留冬水田。”金石镇副镇长张灯说。

夏季层层叠叠黄橙橙的稻谷,冬季蓝天白云倒影在块块梯田,确实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但这样让土地闲置一季,显然不符合当前政策。“今年,我们将改变观念,稻谷收割后,全部种上油菜,春天油菜花开放,同样美观。”张灯说。

而眼下时节,金石镇为保证每一块稻田都能种上水稻,3月初就积极动员各村开展旱育秧。张灯说,金石镇推广水稻旱育秧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种育秧方式省工省力,很适合当前农村实际;且金石镇农民有种粮的传统和偏好,几乎每户都有留守劳动力在家。

来到月岩村一个水稻旱育秧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年说:“该基地共有20余亩,3月中旬村里发动3个小组选择了这里,现在秧苗已经破土,到5月初就可移栽到田里,这3个组600余亩稻田可满栽满插。”除此之外,该村还有一个较大规模的集中旱育秧基地。

张灯透露,因海拔高、阳光充足,所以米质好,“金石高山大米”虽不是响亮的品牌,但每年米一出来,立马被本地市场抢光,甚至供不应求。“农民除了自己吃,有加工成米卖的习惯,每亩产1200斤稻谷,打成米约840斤,卖3元/斤,亩产值达2500元。”

张灯说,金石镇位于山脊,两侧顺坡而下,各有5000余亩梯田。已成功创建的“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园区”,今年将向创建市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迈进;而且,在块块梯田四周的田坎和坡崖,都将种上大豆,宁愿让人累点,绝不让一点土地被浪费。

 

整治撂荒地,建设新粮仓

今年通川区将扩种大豆面积4.98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为3.1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间作大豆面积1.05万亩,撂荒地复耕种植大豆6500亩,腾退低效经果林种植大豆1000亩。“撂荒地复垦种植大豆也将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杨馥繁说。

在金石镇柳潭社区,村干部一直忙碌在撂荒地复垦现场。党总支书记汤洪涛驾驶新购买的“沃德”牌大型耕地机,将那块13亩大、已荒芜十余年的田反复耕耘,直到达到符合播种标准为止。田边堆满从田中挖出来的灌木杂树,有的杂树已长到直径30厘米粗。

“这块田以前是7户人在种,而且是年年栽秧的稻田,可惜荒芜了这么久。”汤洪涛惋惜地说。这一带,他们一共复垦了300余亩连片的撂荒地,并修了一条适合机耕机收的道路,接下来将全部种上玉米和大豆。根据专家的意见,为“两行玉米+四行大豆”间作的模式。

此外,柳潭社区这300亩撂荒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经营。“因整治撂荒地需要投入,所以头三年村民主动放弃了土地流转费,第四年起每亩只给300元流转费;土地产出收入将是一笔集体经济收入。当然,村民可以在里面务工。”汤洪涛说。

今年金石镇共将整治撂荒地2000余亩,全是按照宜机化的标准来整治的。其中全镇集中整治1500余亩,农户自行整治500余亩。整治出来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有600余亩,由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有七八百亩,其余为一些小规模农户代耕代种。

整治撂荒地,通川区今年将提高补助标准。全区汇总撂荒耕地面积为1.2万亩,达州市给该区下达的整治任务为6000亩。截至目前,全区已整治5145亩,其中高标准整治1200亩。“这相当于建了座新粮仓。”杨馥繁说。

 

腾退低效林,扩大粮播面

“这一片以前是什么样?”记者问江陵镇副镇长王小龙。“就跟那里一样。”王小龙回答。记者随王小龙手指方向看去,那是一个长满杂树和灌木的小山丘,春天嫩枝嫩叶完全掩盖了泥土的颜色,一片郁郁葱葱。而记者刚才所问的地方,则是顺坡而下的块块新耕地。

这里是和平村和青龙村相邻的地方,共400余亩。“10余年前,当地群众种核桃,辛辛苦苦几年后,核桃总算结果了,但却是品种杂、产量低且产品等次低,根本卖不了什么钱,于是农民渐渐废弃。”王小龙说,已废弃六七年,杂树和灌木越长越茂盛。

将核桃林清除,并将土地重新整理出来,这些工作均是由村集体负责完成的。据初步核算,平均每亩投入达1300余元。“财政将按最高800余元补助外,其余得靠村集体自己承担。”王小龙说,将低效林重新腾退出来,为招引业主进入,并引导进行粮食生产提供了条件。

去年,首先引进了通川区马鞍场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其中200亩改种了青脆李,今年准备在青脆李幼林行间种大豆。春节后又引进了四川梁好科技有限公司,将另200亩利用起来,准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秋季大豆玉米收获后,还可以种油菜或其他作物。

王小龙说,这400亩低效林腾退出来后,土地已收归集体,流转给合作社和公司,头三年每亩流转费200元,以后逐年递增;村集体因整治土地投入大,故以此入股合作社和公司,占比30%,每年均可获得一定分红。据估算,这400亩地每年两村可分红将近20万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枝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
下一篇:新农房 新发展 新乡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