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时值四月农忙,树木秧苗尽绿遍山原,水泛白光,田间已是绿意盈盈。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初山农谷种养合作社,农机正在田间作业,土地平整、设施齐全,地块井然有序地呈现在眼前。
广安区地处华蓥山脉,大部分是丘陵地貌,虽起伏不大、坡度较缓,但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大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去年冬季,我们根据地形整合了新的土地,调型成可供机械化操作的地块。开春以来,合作社大部分的土地都施下了大量的有机肥,田间土壤的结构改善了,才能使农作物品质得到提高。”初山农谷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小平说。
2017年,返乡大学生王小平、唐雯雯、熊海林创立了初山农谷种养合作社,得到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示范项目的支持,合作社不断联合广安区彭家乡的农户们,通过整合土地、改造农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种养循环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合作社占地500余亩,主要种植果树、蔬菜和养殖禽类、水产。
农作物的茁壮生长,离不开精心的田间管理。一直以来,合作社较为重视对农田的管理,“大约每亩地施10吨有机肥,这样能够保障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的耕作质量。”王小平说,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对农田进行改造,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农产品供应有了保障,销售端形成了农超对接的模式,和超市、食堂以及家庭客户对接配送。
流转土地,整合农田,使农民留在村里进行农业建设,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滑滩村村民黄开芳是初山农谷种养合作社的社员,能在家门口工作,她十分高兴,“作为合作社的社员,在这里,我平均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一年能挣1万元左右。”合作社通过对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农产品质量大有提升,打造出“生态农场”养殖、种植模式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一体化服务体系,从产到销的产业链发展,促进当地农户就业,增加农户收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双赢。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项目直接受益者为合作社社员55人,其中,普通农户社员50人,占合作社总社员的90.91%;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人,占合作社总社员的34.55%。王小平说:“合作社社员主要通过利润分红和务工等方式直接受益,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还将通过特定分红受益。每个社员平均分红2137元,原来的贫困社员平均分红2653元。”据了解,现在合作社年接待游客可达200万人次,城区配送食堂和超市30余家,家庭客户1000余户,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
王小平说:“下一步,合作社将在完善农田建设的基础上,从生产端吸纳周边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和其他主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继续拓展市场,延伸至附近区县,继续稳扎稳打以销定产,带领更多农民的增收致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