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啥是脱毒马铃薯?”“氮磷钾肥到底怎么施?施多少才是科学的?”“马铃薯苗期应该怎么管理?”……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会被一些细菌或病毒侵染,就像我们人得了感冒一样,如果继续用这马铃薯块茎做种子繁殖后代,会造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问题……”时下,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山城村稳泰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农田里,农民们正忙着翻地、铺膜、撒种。听到有专家专门上田间做技术培训,大家伙儿都放下手里的活儿,围在田埂边认真地听起来。
“为了方便大家听得懂、能理解,我干脆就用家乡话讲。”主讲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贾豪,他一边俯下身子查看土壤情况,一边笑意盈盈地用浓浓的青海乡音讲解着马铃薯种植、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
为何会把课堂安排在田间地头?这得益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部署开展的以“下基层、强服务、解民忧”为主题的农业农村系统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服务基层行动。
自3月份启动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分别成立8个联市(州)联县(区)督导组、40个包县联片科技服务督导组和12支特邀首席专家团队3个队伍,从2月下旬至10月底,深入全省8个市州及基层县乡开展服务行动相关工作。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服务,谋乡村振兴之策,想群众增收之法,解群众生产生活之困。这次下来要着力破解农牧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青海省包县联乡联村平安督导组组长刘晓军介绍,自该行动启动以来,督导组的三位成员赴古城乡、三合镇、平安镇三个乡镇、10个村进行科技服务,通过实地调研,先后与分管农牧副乡长、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古城乡农牧生产状况、剖析存在问题,商讨解决措施。
调研过程中,督导组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也看到了群众的“难点”。“马铃薯是很多村里的支柱产业,也是增收产业,但调研中我们看到村民们在种植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老办法,具体施药、撒肥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这些直接影响着马铃薯的收成。”刘晓军说。
一颗马铃薯有多重?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无非是30克、50克,但对于山区群众而言这是一家人增收致富的希望。
“我们这里主要产业以马铃薯为主,这几年马铃薯市场好,合作社一共有400多亩地,一半以上都种了‘青薯9号’这个品种,群众就指着这个增收咯!”合作社法人辛明元告诉记者。
“眼下正是我们这里种植马铃薯的关键时期,如果误了农时,讲解也就没啥意义了。”为此,督导组的成员专门邀请到长期研究马铃薯的专家,在田间为群众答疑解惑,进行技术指导。“这样的方法很实用,这样的讲解很解渴,我们老百姓都喜欢。现在种地缺的就是管理技术,这次专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知识,我得好好学两手!”辛明元笑着说,自己现场咨询了马铃薯种植收获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领到了许多农技资料,真是受益匪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