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重庆市武隆区双河蔬菜基地一派繁忙,菜农在专家指导下,正忙着把从海南刚刚制出的优质蔬菜种子播下。
山多地少、耕地细碎、保水不易、土壤贫瘠……武隆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七山一水二分田,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
如何扬长避短,变短板为优势?十多年来,通过院地合作、科技支撑,武隆区以高山优质蔬菜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势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2009年,在重庆市农委牵头支持下,武隆区政府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农科院)联合设立了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一大批蔬菜专家长期驻扎武隆,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武隆区成为了全国有名的高山优质蔬菜主产区之一。
重庆高海拔地区曾一度无法种出品类丰富的蔬菜。以武隆区为例,2009年以前,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只能种植白萝卜、白菜、莲花白这“三大白”。因集中上市加上品种单一,低谷时卖价低至每斤5分钱,农民收入没保障。
为了丰富高山蔬菜品类,十多年来,重庆农科院的专家们每年都会根据市场需求,从山东等蔬菜主产区引进蔬菜新品种,通过在海南南繁加代,自主选育出适合重庆高山气候种植特性的优质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及推广。
记者在重庆农科院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南繁基地里,看到蔬菜花卉研究所十字花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陶伟林带领工人忙着打包种子。这是他从300多个丝瓜品种中选育出的抗病优质新品种,要在春耕时把种子运回重庆武隆区示范种植。
“不少老基地枯萎病严重,急需抗病品种试种。”陶伟林告诉记者,丝瓜育制种要求雨水少,空气湿度低,海南乐东、三亚等地冬春季节制种产量高、质量好,院里每年单单丝瓜在海南制种量就超过1万斤。
陶伟林1989年开始到海南做南繁育种,每年冬春季节都要往返海南多次。像他一样,重庆农科院的专家们每年9月中旬启程到南繁基地育苗、下旬栽苗,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授粉,12月做特性调查,次年1月下旬收种子,立春前再把新种子运回去试种,每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问题导向来调整育种方向。
据了解,重庆农科院南繁基地主要开展茄子、辣椒、番茄、豆类、瓜类等蔬菜科研育种,年均测配组合2000余个,鉴定材料5000余份,创制蔬菜育种新材料200余份。
如今,武隆区高海拔地区已经有丝瓜、辣椒、番茄、油麦菜、瓢儿白、大白菜、甘蓝等30余个蔬菜品种。重庆农科院自主选育的众多优质蔬菜品种,已在重庆及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种植,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较大贡献。
以重庆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艳椒系列”加工型辣椒为例,该系列品种优质、高产、抗性强、商品性好,且加工用途多样、适应性广,受到种植者和加工企业普遍欢迎。自2006年以来,在全国近20个省市推广种植890余万亩,且面积逐年增加,引领了国内大果单生易采摘朝天椒育种潮流,推动了我国加工型辣椒产业进步。
“我们将持续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引进和自主培育,不断优化品种、提高品质,让高山蔬菜朝精细化方向发展。”陶伟林说,未来高山蔬菜品种必须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大中高端品种占比。在这方面,除了农技人员做技术推广外,也迫切需要种植大户和企业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种植、帮助销售,从而实现整体结构的调整。
因此,重庆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牵头成立重庆高山蔬菜产业联盟,带领大家抱团闯市场。在联盟内实施“统一生产计划、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价格、统一品牌”,让优质产品真正实现优价。
良种还需配良法,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技术是关键。重庆山区冬季温度平均气温3℃,最冷零下5-10℃,蔬菜很难生长;夏秋季又多雨,精品蔬菜露天种植难度较大。
为此,重庆农科院先后研发出高山漂浮式水培育苗、高山避雨栽培、茄果类肥水一体化、高山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蔬菜产量。比如,通过水肥一体化避雨栽培技术,番茄亩产达8000公斤,较常规栽培增产57%以上。
同时,通过不同品种、播种期调节及技术保障,让蔬菜可以从3月至12月“错峰上市”,从而提升了售价。目前,武隆区高山蔬菜面积近40万亩、产量60余万吨、产值近12亿元,各类蔬菜平均亩产值可达6000元以上,高品质的番茄亩产值达到1.5万元以上。
院地合作、科技支撑,有效推动了武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叫响了“武隆高山优质蔬菜”品牌,使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邓卫哲)